文学的源头:《诗经》
2021/3/14 13:27:45 子曰师说

     《诗经》原来叫《诗》或《诗三百》。最早的诗,它不止是三百零五篇。《史记》中记载,《诗》最早有三千多首,是孔子去其重复,不断地删改刊定,最后形成了这三百多篇。但是现在我们根据史料看,说是孔子删诗,保存了三百篇,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在《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吴公子季札之鲁观乐。一个本来有资格继承诸侯王位的人物季札,他礼贤推让,自己不去继承王位,而是成为了一个文化的使者。季札到鲁国去访问,鲁国的太师,就为他演奏了《诗》,那个情景是很迷人的,风雅颂,每一部分,季札都有评价赞美,最后季札说:“观止矣。”《古文观止》中的“观止”一词就源于此。这个时候演唱诗,诗的体例就是三百篇左右,这时孔子才八岁,八岁的孔子,他不可能是删定《诗》的,所以说《诗》是由孔子刊定的,这个事不是很科学,存有争议。但是诗有齐鲁韩毛四家,孔子教学用诗,《论语》中有多处对诗的评论,所以对诗整理也是情理之中的。

    

     诗是怎样成之为“经”的呢?一般来讲是因为在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五经博士,诗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典籍,它成为了“经”。

     但我认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诗之所以成为“经”,不在于别人怎么捧,而在于自身内在价值有多么重,诗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典范,是因为诗里面反映的都是原始初民早期的日常生活。以十五国风之首《周南》为例,第一首诗《关雎》,反映的就是爱情婚姻故事第二首《葛覃》反映的是妇女婚后的劳动情景和想往回娘家探亲的心情。第三首《卷耳》写的是妇女思念在外丈夫早日归来,想象归途的情境。第四首《樛木》描写家庭生活夫唱妇随,形影相伴的幸福时光。第五首《螽斯》是期望家庭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前前后后都不离平常日子平凡生活,都是我们寻常日用、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寻常日用,经常接触,因而就成了“经”。

    

     我们日常的生活,日子应该怎么过?人生应该怎么活?看看《诗经》,有范例有准则,这又涉及到了“经”的意义,什么是“经”?“经者,常也,言常道也”。能把寻常日用人生道理讲明白的书,才有资格称之为经。“经”这个字,对意义诠释的很好,中国是农耕社会,男耕女织,最能体现百姓生活的代表就是牛郎织女,女性有织布经验的人知道,布匹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织布的时候,经线不动,纬线穿梭往来,叠织成布。经线因为不动,它就意味着恒常,意味着标准。这就产生了第二个意义:经,是给我们的人生定标准,做参考准则的,所以经典是本领域最权威的书,各学术派别中最具权威代表的书叫“经”。比如把道家《老子》叫《道德经》,墨家《墨子》叫《墨经》,兵家《孙子兵法》叫《兵经》。此外还有许多的经,医家的《黄帝内经》,茶艺中的《茶经》,数学中的《算经》,还有什么《山海经》之类等等。

     每个有文化传统的民族,都要有自己的“经”。人称西方基督教国家是一本经的民族,其为《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佛教有佛经,道教有道经,儒家当然更多,四书五经等等。一个没有经典的民族,文化就没有重要载体,民族文化就成了游魂。而一旦民族文化消散了,民族特征也就不复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满族,因为没有自己的经典,萨满文化就成了文明的碎片。文明就没有完整的保存,满清入关以后,又以儒家文化经典为圭皋。而原生态的萨满文化就逐渐淡出,满族文化特征消散去了,满族的特征也就渐行渐远模糊了,所以经典之于民族文化的价值,是最重要的载体,就像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未完待续)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