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美学
2021/3/16 14:06:46 子曰师说

     2021年3月13、14日,时代华商国学智慧研修班在广州开班,长春大学网络安全学院、网络国学院院长金海峰教授受邀做专题讲座“《诗经》里的美学”。

    

     《诗经》虽然是一部古老的歌谣,反映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上下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民间生活、百姓生活、朝廷生活等林林总总的画面。《诗经》是中国诗、乐、舞乃至戏曲等众多艺术形式的源头,意义深远,堪称文化之源。而今天我们更多地是把它当作一种经典的文学形式,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后世常常从其中“引经据典”、“子曰诗云”。它的语言范式,规整而科学;它的语言技巧,自然而艺术。

    

     《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史哲中“文”的源头,文既是文化又是文学,也是文艺。它代表着文史哲中整个文这一类的源头和典范。同时它又是中国人真善美的标准。又是美的一个最集中的体现。

     金教授在讲授“《诗经》里的美学”展现在很多层面:第一,文字之美,是中国汉字的溢美于感心的特定的表现。比如“蒹葭苍苍”“桃之夭夭”“采采芣苢”等,它给你呈现出的汉字就是美。金教授通过一个个小专题,学习之美,劳动之美,生活之美,友情之美,爱情之美,亲情之美,思念之美,意境之美,境界之美,韵律之美,朦胧之美,肖像之美,哲理之美,忧患之美,修养之美,英雄之美,田园之美,祖国之美等等方面展现各个领域美。

    

     第二,音韵之美。诗、音乐、舞蹈配合起来的就像《毛诗序》中说的,“声成文谓之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它是从感叹到歌咏到舞蹈的一连串儿艺术的表现。诗里边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艺术的动静之间差异的美。它首先做静态的描写,最后成为一种动态的传神。最经典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经·卫风·硕人》,开始都是静态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描写之后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整个诗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

     儒家美学的一个集中表现就叫“绘事后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同时它也是中国美学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就是表达内心的理想和情感。在《尚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经》展示的非常完整。

    

     第三,《诗经》又给中国人艺术表达带来一种特有的方式。“风雅颂赋比兴”,它利用了民间的曲调,朝廷的雅乐和带有历史感的廊庙之音呈现出百姓的生活。文人的交往和历史的庄严。特别是在赋比兴中它是使用了铺陈叙述,形象比喻和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方式,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种完整的教化。兴于诗,感发志意,然后是诗中给我们带来的中华民族彬彬有礼的生活状态,最后达到了成于乐的修炼的境界,一般不理解的说是不是人懂得音乐才是成熟,其实你真的把《诗经》和歌而唱,反复吟诵,最后你会发现,一个人真正的成熟表现是内心的平和,从容,快乐。

     金教授说:“诗是最能表达人生艺术感觉的,它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绚丽多姿。让中国人有了诗的艺术思维,中国人追求美好的事物,抒发情感志趣,都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所以到今天,仍然鲜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诗是把充满杂质的现实生活,经过心灵的过滤,提升为纯净如水的美。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