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新讲·富强篇(一)
2021/7/2 12:05:36 子曰师说
儒家强调学而优则仕,儒家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为了承载社会使命、时代担当;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至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富强”就是儒家文化中追求的周公梦、孔子梦、中国梦。
一个国家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富强是最重要的一个文明的指标,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能够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最重要的标志之所在。
富强这个思想要是把它释读开,应该是民富国强。儒家文化里关于富强的论述,在孔子那个时代就有体现。《论语·子路》里记载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冉有到了卫国,他发现卫国这个地方人口众多,就发感慨说:“庶矣哉!”什么叫“庶”?就是人多,富庶,富是经济收入丰厚,庶是人口众多,钱塘自古繁华,是因为有“参差十万人家”。学生就问了:“老师,人多了之后怎么办?”孔子说:“富之。”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或者地区,一定要让百姓富裕起来,人民没有钱,国家不可能富强。弟子接着又问了:“富裕之后要怎么样呢?”孔子说:“教之。”当物质生活达到基本满足之后,文化的力量、教化的作用就要彰显,移风易俗,用一种健康的思想转化为治理良好社会的力量,就一定要回归。这就是儒家治国的理想,可以称之为三套马车:国强、民富、文昌。
富强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一个共同的愿望,这是整个民族在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共同追求。孟子曾对想要治理好邦国的梁惠王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里讲,让人们通过正常有序的劳作,可以穿上帛、可以吃上肉,这是民富。今天我们看古人,对生活满足的要求多么低,今天国家的追求,是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但是差距正意味着发展空间。孟子在对梁惠王的论述中,说完衣帛、食肉、无饥,就马上说到了文教,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孟子心中,给民众以教化,让大家懂得礼仪规范、仁义道理,就是文化兴国的过程。中华文化中的民富,是精神上的富有,心灵上的强大,不仅仅是“富而无骄”,而是“富而好礼”。道家老子的判断也值得参考:“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中庸》里谈到:“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君子之强,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易经》也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的过程,就是文明推动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就是构建精神家园的过程,就是社会经由民富而至文昌的过程,也是国家富强的过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