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新讲·儒家篇(三)
2022/3/9 子曰师说

     四、儒的职业

     儒在殷商时期是一种职业,是殷民族的教士,为人相礼,所从事的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婚礼司仪。中国古代的礼数非常多,程序繁杂,如人的一生:孩童出生时有生礼,一周岁时有抓周礼,成人后有成人礼,结婚有婚礼,死亡有丧礼,下葬有葬礼,过一周年还要有祭礼.....。这些礼太多了,百姓平时过日子,不会总关心这些礼的意义和程序,事到临头不知道怎么做,就像现在有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人去世后要烧枕头、摔泥瓦盆、打灵幡一样,古代老百姓也不懂这礼中之“理”,但这些礼俗还不能废止,怎么办?就会请专业人士,相当于现在的司仪,来完成这一套礼俗仪式,这些人当时就被称为“儒”,是当时的一种职业。

     因职业习惯而成事业追求,这是很多人的发展之路,生生死死看多了,就对人生观的形成产生影响:人的一生究竟怎样度过?儒家最后形成并坚定了对人生的判断: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活着就不能白活,就要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过一个光辉灿烂的人生。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早期文化中,与其它学术流派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

    

     五、百家中儒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特别活跃的阶段,当时思想解放,先哲们怀揣着济世救民的家国理想以及他们个人或派别的思想政治主张,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社会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先秦时期诸子总结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而且对六家皆有评述。他在对儒家的评价是“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就说儒家思想太庞杂,缺乏要点,总是事倍功半,“是以其事难尽从。”而儒的优点“然其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指出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社会伦理秩序,这也是中国社会结构存在的根基。

     两汉之间,刘向、刘歆父子编写的《七略·诸子略》,将六家增为十家,加了“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其中说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这段指出了儒家出于“司徒之官”,所以教育是其本色,信奉的理念是“仁义”,儒家奉“尧舜文武”等先王,而以集其大成者孔子为代表、为典范,强调了儒家教化民众的社会意义,和《论六家要旨》比较,对儒家学派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阐述和提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