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新讲·儒家篇(五)
2022/3/9 子曰师说
七、三教异同
儒家以孔子为人格典范,强调有序的社会结构,重视伦理关系,积极入世,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阳光健康理念。
儒家不是儒教,道家也不是道教,道家与道教,用林语堂的话讲,就好比狗与热狗,名相似实大不同。社会上的佛教和佛学现在也有很多相悖之处。
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道家的思想不仅受到学界的重视,百姓层面也受到追捧。儒家追求的是有烟火气的家,而道家关注的是自然之家,如果说儒家是入世的,而道家就是相对出世的。
春秋时期,道德滑坡,礼崩乐坏,孔子和老子两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选择了不同的路。老子认为社会世风日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怎么办才好?“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于是老子骑上青牛,出了函谷关,逃避这个乱世。而孔子则是选择面对,“五色令人目盲”吗?能不能“好德如好色”?“五音令人耳聋”吗?能不能有序为旋律,形成交响,八音克谐,斐然成章。五味杂陈吗?能不能组成“和味”?“大羹调和,。”“不见可欲”吗?能不能“可欲之谓善”?抱着这样积极的态度,拯救社会的情怀,于是孔子喂饱马,套好车,打点好行囊,告别妻儿,带着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

老子强调“道”,强调“道法自然”,他总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高以下为基,进以退为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他说“上善若水”,水与万物不争,柔弱能胜刚强。儒家提倡仁义孝悌,老子说大道废才有仁义,六亲不和才有孝慈。认为儒家提倡对父母尽孝,对孩子尽责,朋友之间相互信任,这是因为道德滑坡了,才会强调,只有国家危难的时候,忠良才会显露,他能看见社会文明进步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老子强调社会要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而民到老死不相往来,就是陶渊明所营造的桃花源,是避世的典型。而儒家是积极入世的,既然大道已废,就要强调仁义礼智信,要参与社会生活,而且要改变它。
东汉以后,佛教进入中国,佛教学理更加精微,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人的一辈子,生前死后的事都说了,说的是不是真的?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没办法证明。中国人的思维,就是在不能证明的前提下还能有选择,百姓想:反正信一点也没人罚款,不信也没人奖励,那还不如就信点吧,万一要有呢,就是这样一个逻辑。最终导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得以迅速传播,弥补了中国本土文化,没有“彼岸”思考的宗教空白。
儒家说入世,道家说出世,佛家把前生后世都说了。导致中国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有一套一套的道理,来自己安慰自己的人生。顺境时就用儒家思想,积极进取;逆境时候就用道家哲学,疗养心灵的创伤;而遇到生死问题就用佛家释怀:这辈子不行了,咱求来生更好。中国人不管生活境遇如何,都有理论支撑着自己顽强地活下去,所以具有完整系统的传统文化修养的中国人,就是南怀瑾说的“头戴儒家帽子,身穿道家袍子,脚穿佛教鞋子”,儒道释三教并存,儒家入世,强调积极进取;道家避世,强调自然无为;佛家关注前生后世,思考人生彼岸的问题。一入一出,一生一死,三教解决了人生不同状态的困惑问题,所以说“青荷白藕红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都是对人生的思索和回答。
有人说儒道释是人生不同阶段选择:年轻时用儒,老年时用道,临终时用佛。我看未必,社会上老当益壮者有之,年少遁入空门者有之。儒家强调的是另一种人生状态:少年立志,壮年立功,老年立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娣団剝浼呮禒鍛返閸欏倽鈧喛绱濇稉宥嗙€幋鎰崲娴f洑绠e楦款唴閵嗕焦甯归懡鎰灗閹稿洤绱╅妴鍌涙瀮缁旂姷澧楅弶鍐ㄧ潣娴滃骸甯拋妞剧稊閺夊啩姹夐敍宀冨閹劏顓绘稉鐑橆劃閺傚洣绗夌€规粏顫﹂弨璺虹秿娓氭稑銇囩€硅泛鍘ょ拹褰掓鐠囦紮绱濈拠鐑藉仏娴犺埖鍨ㄩ悽浣冪樈闁氨鐓¢幋鎴滄粦閿涘本鍨滄禒顒佹暪閸掍即鈧氨鐓¢崥搴礉娴兼氨鐝涢崡鍐茬殺閹劎娈戞担婊冩惂娴犲孩婀扮純鎴犵彲閸掔娀娅庨妴锟�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