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新讲·文化篇(二)
2022/3/9 子曰师说

     二、以文化人

     文化的内涵意义是非常广泛的。英国人类学学者泰勒说过:“文化是指迄今为止所有人类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一切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是跟政治、经济对应的专指精神层面,是和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脱离的一个领域。

     中国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最早出现在《易·贲卦》象辞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面,“文明以止”、“化成天下”,恰恰是对“文化”的最好解读。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文化”、“文明”的区别是很清晰的。

    

     刚柔交错,这是天文,“文”是纹路、迹象。能察时变,看天的气象就能知道四时的变化,春风和煦,秋高气爽。“文明以止”就是文明到了怎样的程度,这就是人文。人们观天文,察人文,就知道这个地方人的文明程度如何,就知道如何去发展,如何教化,如何去“化成天下。”

     “文化”就是指人本身所从事的物质和精神的活动,看你的行为举止就知道你的文明程度。你吃饭的时候,是用手抓、还是用筷子,还是用刀叉?一看这种饮食习惯,就知道你的文化差别和文明取向,就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这个词可以分开理解:一者是“文”。“文”就是泰勒所说的文化,迄今为止,人类精神和物质所有活动的总和。“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往往就把它当作是一种知识,如我们常说的:文化程度如何?水平高低?这是指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文”指文化的程度,它是已然的、静态的。比如,按教育程度划分,我们可以分为中学文化、大学文化等;按地域划分,我们可以分为关东文化,中原文化等;按时间划分,我们可以说先秦文化,唐宋文化等;按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分服装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把文化当成一种对象来看待,是把它当做“文明以止”,文明所达到的静态程度。再者是“化”,其实,文化更大的意味、更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变化的过程,在于它“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国传统社会对“文化”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文”,更在于“化”,化是能让一种东西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自然现象中,冬去春来,冰雪“融化”;春风一吹,草木“绿化”;大风能把岩石吹成沙粒、尘土,那叫“风化”、“沙化”;教育强调“教化”;移风易俗,重在变化、转化;没有这个“化”,不管学多少知识,就等于吃了食品没消化,没消化就不能转换成能量。一般说中国文化,都是指知识,但是我们一定要会运用五千年积累的古圣先贤的智慧、经验,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有个提升,有个改变,那才是最重要的价值,用古圣先贤的智慧,能把你“化”了才行。

     涉及到“化”,我们可以看几处讨论的文献:《毛诗序》中提到几次:“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这里强调的“化”,依托于风,风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中庸》:“唯天下至诚唯能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未也。” 《易·乾》象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动则变,变则化”。变化之义,朱熹解《周易》时说的明白,宋·蔡沈《洪范皇极·内篇》、朱熹《周易正义》及明代来知德释:“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九二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这是文化的功能,也是它概念中应有之义,区别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化民成俗”,“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所以,解读“文化”,一定是两个方面:“文明以止”和“化成天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