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新讲·儒家篇(六)
2022/3/9 子曰师说

     八、儒学流变

     孔子去世,儒分为八,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在中国经历这样的历程:先秦原儒,孔孟是原汁原味的儒学,荀子时已经有性恶之辩,认识一错就出偏差,所以荀子教出来的学生韩非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秦之后称之为两汉经学,专门设五经博士,解读经典,两汉经学实际上就是对儒家文化的一次高扬;在儒家发展的过程中,也走了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两汉经学把儒家推到了极致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儒家的反叛,魏晋玄学登上学术舞台,强调“越名教而任自然”。到隋唐时期,儒家主要的价值就是以儒学取仕。韩愈、柳宗元为何要“文起八代之衰”?就是唐代佛教占了儒家的主席,引发了反抗。宋以后,迎来了儒学发展的高峰期——宋明理学,包括程朱和陆王两支大流,北宋五子和南宋朱熹倡导理学,南宋的陆九渊,明代的王守仁,则提倡心学。这就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到了清代,清儒重视实学。清代的儒学家,认为儒学传承过程中争论较多,思想有的已经背离了原来经典的意义,所以清之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开始进行学术上的回归和整理。《康熙字典》就是对文字的整理。乾隆年间,把经史子集四部整理为《四库全书》。阮元刊印了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儒家文化就是从学术整理出发,依据经典来说话,逐渐归于质朴、言不妄发,都是对文化的一种重新的审视。

     清儒也强调经世致用,在此思想影响下有了像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一批国家栋梁,在国家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展示出了个人的才华、能力,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这就是儒学发展大概脉络的梳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