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新讲·文化篇(五)
2022/3/18 子曰师说

     传统回归

     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标志着以儒家精神为基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而且扮演了从“道夫先路”到“中流砥柱”的角色转换。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传统文化回归还仅仅是专业学者心中一点朦胧的判断,我们在非常简陋的环境中开始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为普通市民讲解四书五经等经典。“道夫先路”就是想把“精英层面的思想智慧,转化为我们民族共享的文化力量”。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两办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这是中华文化经过百年消歇之后,一次彻底的触底反弹。我们的传统文化,经过“五四运动”的理性批判,再经过“文革”的非理性的践踏,到今天已经成为文明的碎片,很多文化精英在传统文化传承问题上都觉得为难,庞大的文化遗产,究竟如何学习?如何取舍?如何传承?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标准,也就是在十多年前,以儒家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开始逐渐的转暖回归,这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界的引导,很多专家学者经过研究认为:一个民族要想能够自觉的走好自己的路,“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一定得挖掘自己民族文化中优秀的元素,所以学者们发表文章呼吁,开学术会议研讨,用绵薄之力奔走呼号,杜鹃啼血唤春归。

     第二,有了学界的引导,接下来是媒体的关注。出现了《百家讲坛》,其实于丹讲《论语》的时候,长春电视台的《城市速递》栏目也在关注长春文庙的“国学大讲堂”,在地方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是权威发声,习近平总书记每到重要的场合,非常注意引经据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强调要想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信仰之根,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种力量的精神给养,源自于我们五千年中华优秀的文化。

     第四,需要社会的认同,没有对文化的认同,就没有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今天。学界引导、媒体关注、权威发声、社会认同,最后就形成了国家意志,两办发文相当于国家意志,所以说它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经过百年消歇之后的彻底的触底反弹,从今以后大家可以大大方方、堂堂正正、理直气壮的谈论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国家最高层面强调“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文化自信”。中国发展到了今天,证明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不比别人差,我们要有制度自信。我们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有理论自信。邓小平同志说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社会主义同样能搞市场经济,所以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强大起来了,形成了我们的道路自信。但是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复兴是儒者应该担负的使命,也是新时代的儒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社会责任和精神情怀,我们作为儒家文化的继承者、传播人,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成了从“道夫先路”到“中流砥柱”的角色转换。特别有感于此,在2016年时喊出了一个儒者心中的“文化自信”: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