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2016/8/5 神黄中医

     导读:依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肝、脾、心、肺、肾五脏功能失调角度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特点,并依据不同症状,归纳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 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于儿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的、简短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刻板动作或发声,如眨眼、皱眉、噘嘴、耸肩、踢腿及喉中不自觉怪声连连,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学习障碍等共患疾病。目前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治疗,服药周期较长,且副作用明显,导致治疗缺乏良好的依从性。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多地用于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治,本文通过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五脏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提供理论依据。

     1.五脏辨证的理论依据

     《小儿药证直诀》是北宋儿科大家钱乙所著。钱乙,字仲阳,郓州人(今山东东平人),行医50余年,善于变通古法,化裁古方,他继承前人辨证思想,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五脏辨证理论体系。《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学术观点,并记载了五脏与疾病的关系:“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不但系统归纳了常见病的临床表现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并且为五脏辨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从五脏辨治多发性抽动症

     2.1 从肝辨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胜则动”。又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这些均表明本病可归属于“肝风证”的范畴。小儿肝常有余,易受情志及外邪等因素的影响,如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平素家长娇宠溺爱,致其偏执任性,一旦所欲不遂或来自学校、社会及父母的压力增大,则易致肝气郁结不舒,失于条达,气机失调,久之气郁化火,火极生风,风阳鼓动,肝风循经上扰,表现为眨眼、皱眉、噘嘴等头面肌肉的抽动;且肝主筋,肝气失调则筋脉挛急,而见耸肩、甩手、踢腿、跺脚等。此外,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稚阴未充,稚阳未长,极易发生阴阳平衡失调,若肝阳偏亢,无以为制,则化火生风,风火相煽,扰于清窍,亦可见抽动症状发生。风性善行数变,故抽动部位多变,诸多抽动症状可交替出现,迁延反复,且呈阵发性发作。朱丹溪认为小儿易怒,肝病最多,临床中此类患儿常表现为脾气急躁易怒、喜哭闹、夜卧不宁、抽动频繁有力。因肝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治疗当疏肝平肝泻肝以顺其风木之性,使肝风平而诸症可息。临床中常用健脾止动汤,该方具有健脾平肝、扶土抑木的良好疗效,动物实验也表明,健脾止动汤可改善TS小鼠中枢神经兴奋性、抑制小鼠自主活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具有清肝平肝作用的泻青丸,这从侧面验证了从肝论治的必要性。临证时常选用柴胡、郁金、钩藤、龙胆草、夏枯草、珍珠母等药物以疏肝、平肝、清肝。

     2.2 从脾辨治

     脾属土,开窍于口唇,主四肢肌肉。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能自节,恣食肥甘厚味或生冷炙煿,致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运化水谷及水湿,则聚湿成痰,痰随气动,走窜经络而见面部、四肢抽搐不休,痰阻喉间则见吭吭发声,甚则秽语连连。根据五轮学说,眼睑属脾,故眨眼、挤眼、翻眼等眼部症状的出现,尤其要责之于脾虚失于濡养。此外,肝为风木之脏,脾属湿土,生理上二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难经?七十七难》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提示肝脾两脏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土虚则木亢,脾虚湿痰留滞,肝亢而生风,肝风挟痰,阻于清窍,致眨眼、皱眉、吸鼻、噘嘴等头面部抽动;上扰咽喉,则怪声不断;横窜肢体筋络、肌肉,而见四肢抽动。此类患儿常表现为面色萎黄不华、平素倦怠乏力、纳差便溏或干稀不调,治疗时重在健脾运脾,正所谓脾贵在运,而不在补,谨防过补壅塞气机,常以太子参、茯苓、陈皮、半夏、山药等健脾运脾以杜生痰之源,并使补而不滞、脾健气行。

     2.3 从心辨治

     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藏神,其生理功能正常则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精力充沛。但由于小儿心常有余,若心火亢盛则神识不宁、精神失常,易于狂躁不安。且子病及母,心火旺则肝阳上亢而风动,临床中见TS患儿较正常儿童脾气更急躁、易激动、躁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治疗时在平肝熄风、健脾化痰的基础上,常佐以酸枣仁、茯神、煅珍珠母、栀子、青礞石等镇心、清心、宁心之品。此外,尚有部分患儿平素性格胆怯内向,易受惊吓,夜间不敢独睡,这责之于心气不足,神无所归。心主血,肝藏血,心之气血不足,则肝血亦亏虚,血虚则不荣筋,以致肝风内动,出现筋脉拘挛、抽掣、震颤等症。临证时除需平肝熄风外,尚要注意益气养血、安神定志,常选当归、川芎、酸枣仁、磁石等药物。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配合心理疏导,嘱家长忌责骂患儿,要积极鼓励患儿增强信心,逐步锻炼患儿的胆量,减轻学习及生活压力。

     2.4 从肺辨治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上受,首先犯肺,加之小儿肺常不足,且肺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不耐寒热,易为外邪侵袭,或由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侵,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司。若肺金有病,则不能发挥克制肝木的作用,金虚反被木侮,致肝气亢动有余,肝风易于化火,木火刑金则出现金鸣异常,且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故TS患儿可见清嗓、咽部不适、鼻塞、咽干咽痛等。肺开窍于鼻,可见耸鼻等症状。治疗时需“肝肺同治” “治肝勿忘调肺”。临证时常见TS患儿抽动症状往往由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或加重,这也是本病的治疗治疗难点。初期患者多表现为咽部不适、喜清嗓、自觉喉部异物感,吸鼻、耸鼻,逐渐出现眨眼、噘嘴等一系列抽动症状,随着外感的治愈,抽动逐步好转,从而为从肺论治提供了思路。已故京城名老中医刘弼臣教授认为本病“本源在肝,病发于肺”,治疗时采取“迎而击之”的方法,常选用入肺经的辛夷、苍耳子、山豆根、玄参、板蓝根等疏风宣肺、解表通窍,临床疗效显著。同时,患者平素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的发生,从而防止抽动症状的反复或加重。

     2.5 从肾辨治

     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肾常虚,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所养均可致肾阴不充、水不涵木,终致肝失濡养、虚风内动、肌肉频频抽动。且肾藏精,精为神的物质基础,精盛方能神旺,精亏则神难聚,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健忘、学习成绩低下。治疗时需注意养阴熄风、滋水涵木,常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进行随症加减。临证时还发现,TS患儿常共患遗尿,这是由于TS患儿随着病情的进展,由脾及肾,日久导致脾肾阳虚。临床通常伴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脘腹不适、睡时露睛等症状。TS共患遗尿,病位在肝、脾、肾,病性为本虚标实,核心病机为脾虚肝旺、肾阳虚衰,治疗原则应为温补肾阳、健脾平肝,用药时可以增加补肾纳气、收敛固涩之品,如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金樱子之类。随着抽动症状缓解,遗尿也有缓解治愈的趋势。

     3.辨证与辨症相结合

     在五脏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抽动部位的不同及伴随症状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药物。如频繁眨眼者加菊花、谷精草、白蒺藜、木贼草以疏风明目;耸鼻明显者加辛夷、苍耳子、白芷以宣通鼻窍;点头摇头明显者加天麻、葛根、蔓荆子以祛风通络;耸肩频繁者加桑枝、葛根以舒筋活络;喉部频频发声者加玄参、射干、青果、重楼以清热利咽;鼓肚显著者加白芍、炙甘草以酸甘化阴;甩手、跺脚、踢腿频繁者加桑枝、伸筋草、木瓜、川牛膝以通络舒筋。若同时伴有多动不宁,可配伍珍珠母、磁石以潜镇安神;伴注意力不集中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以化痰开窍醒神。

     4.结语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对疾病所反映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推断出疾病所在的脏腑病位、性质的辨证方法。中医认为人体的各项生理、病理活动都与脏腑密切相关。因此,五脏辨证在临床疾病的诊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治疗难点在于易反复、病程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辨证准确是中医药治疗得当的前提,故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时根据临床需要,巧用五脏辨证,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各脏腑生理功能不同,其病变反应出来的症状、体征也不同,因此诊治应当从整体出发,以脏腑功能整体辨证为根本,抓住“定病位”这一重要环节。多发性抽动症虽临床表现各异,但其发病与五脏关系密切,临床上多采用五脏辨证,即根据病位之所在,脏腑之所属,辨别标本缓急,充分发挥五脏辨证的优势,结合辨症,正确对症下药,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来源:现代中医临床,作者于文静,张雯,史晓伟,白雪,王素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查看:当代中医人,月薪过万的秘诀!

    

    微信:神黄中医智库

    只属于中医医生的微信公众号求关注啦!欢迎来这里聊中医,学中医,用中医! 参与活动,尊享60日神黄VIP服务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神黄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