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脸色就知道病情,中医望诊是怎么回事?
2017/10/13 神黄中医

     面诊即中医“望闻问切”的“望”,就是通过观察人的面部,透过面部反射区了解脏腑疾病和健康状况的诊法。本文介绍了一些面诊的技巧及调理方法,帮助大家防未病,治小病。

    

     “凡看病,望为先。”这句话反映了面诊在中医看病过程中的重要性。

     中医五色与五味

    

     中医五色有:赤、白、黄、青、黑。

     中医五味有:苦、辛、甘、酸、咸。

     五色与五味互相对应,同时对应不同的脏腑,体现不同的疾病,会有不同的身体表现,将这五种颜色对应的脏腑和代表的问题记牢,可以灵活的运用后面的色诊知识。

     五色

     对应脏腑

     对应五味

     代表问题

     导致原因

     对应部位

     相应变化

     红色赤

     心

     苦

     主热症、阳亢、火大

     邪热入侵、内热过剩

     面部

     好:滋润坏:黑红

     白色

     肺

     辛

     主血症、寒症、失血症

     气血虚弱、贫血

     皮毛

     好:润滑坏:过敏皮肤病等

     黄色

     脾

     甘

     主湿症、虚症

     脾胃运化失常、消化不良

     口唇

     好:饱满润泽坏:起皮肿胀等

     青色

     肝

     酸

     主寒症、气滞、血瘀、疼痛

     气滞血瘀、情志过激、生活不规律

     指甲

     好:光润坏:竖棱、黑色竖纹

     黑色

     肾

     咸

     主寒症、血瘀、肾虚、水饮

     操劳过度、生活环境潮湿、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

     头发

     好:乌黑坏:早白发

     面色特点与疾病

    

     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富有光泽。不论是红黄隐隐、红白隐隐,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面色明润含蓄、富有光泽,那就是健康的面色。红色是透着白色或者黄色隐隐约约的透显出来的。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种属于特的特有肤色,我们会说:这个人真白或这个人真黑。这说的是这个人本身的颜色,也就是主色,与生俱来的颜色。

     编号

     颜色

     症状

     提示问题

     日常建议

     1

     面色发红

     潮红,如潮水般突然发红,平时不红

     心脏问题,早搏,间歇,心突突等

     少吃辛辣刺激和上火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2

     面色发青

     铁青(女)青黑(男)

     肝脏问题,脾气大,睡眠质量差

     注意休息,避免饮酒、忌食动物内脏、油炸食品

     3

     面色发白

     贫血、气血两虚、久病初愈

     肺有问题,胸闷气短,容易叹气,易疲劳

     多吃补气补血的食物,避免熬夜,规律饮食

     4

     面色发黑

     面部没有光泽、暗淡,似锅底没有生气

     肾脏问题,脚后跟疼,脚底发热,耳鸣

     多吃黑色食物,少吃生冷食物

     5

     面色发黄

     萎黄:脾胃虚弱所致

     脾胃不好,容易胡思乱想,食欲不佳腹胀

     增加运动,多吃开胃食物,少吃生冷

     鲜黄:面泛油光且鲜亮,多为黄疽病,需就医

     还有一种颜色,是因为出现了某些疾病或身体症状才会出现的颜色,譬如,老年人多面色比较憔悴苍白、医院住院的病人尤其是肾脏病人,都面色乌黑,这种颜色叫做客色。备注:面色诊断,不能单凭颜色武断的做定论,需要跟人的身体状况相结合。因为初学的人,很难分清主色跟客色的关系,也就不能准确的进行诊断。但当我们第一眼看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是比较准确的,可以通过多询问,了解更多情况多,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因为面色通常与其他疾病相连,这里不做处方搭配建议,内容供大家参考。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大致判断身体状况,然后进行沟通,验证判断是否准确,不断提高判断准确率。

     从眼睛看疾病

     编号

     症状

     提示问题

     日常建议

     处方搭配

     1

     干涩,眼屎多

     肝脏代谢功能不好

     少饮酒、保证睡眠、多吃蔬菜水果

     养肝护肝、营养调理

     2

     黑眼圈

     休息不好、肾脏负担大

     注意休息、补充体力、合理饮食

     滋补肾阴或滋补肾阳

     3

     大眼袋

     休息不好、脾脏负担大

     保证睡眠、加强运动、增加粗杂粮

     健脾养胃、提高免疫

     4

     迎风流泪、眼睛疼痛

     用眼过度、用眼疲劳

     减少看书用电脑的时间,多做眼部按摩

     养肝护肝、提高免疫

     5

     上眼皮有小疙瘩

     脂肪代谢紊乱、血脂高

     减少油脂摄入、增加水果蔬菜粗杂粮摄入

     清血降脂、养护血管

     6

     眼白特别白,甚至发蓝

     有贫血或气血虚弱

     增加营养、增强免疫力、补充气血

     补气养血、营养调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时也反应了身体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健康的眼睛:黑白分明、富有神采、转动灵活。眼睛分为五轮:眼睑、眼角、眼白、黑眼球、瞳孔。

     从鼻子知健康

     鼻子,中医将其称为明堂。鼻分四个区:肺区、心区、肝区、脾胃区。

    

     健康的鼻子:上起两眉之间,鼻梁挺直、成一条直线、不弯曲,富有光泽。

     舌头蕴藏的奥秘

    

     中医认为,舌头是显露在外的内脏。正常的舌头:淡红舌、薄白苔。舌头分为四个区:心肺区、脾胃区、肝胆区、肾区。

     编号

     区域

     变化

     提示内容

     日常建议

     处方搭配

     1

     舌色

     淡白色

     气血两虚或贫血

     补气养血

     补气养血、营养调理

     2

     青紫色

     气滞血瘀

     正常休息、合理饮食、舒缓心情

     益气活络、提高免疫

     3

     红色

     多为炎症

     及时就医、增强体质、增加营养

     提高免疫、营养调理

     4

     舌苔

     厚白

     脾胃不好,有可能血脂较高

     正常饮食、控制用油、盐量

     健脾养胃、清血降脂

     5

     黄

     胃肠炎症、内火大

     正常膳食、调理脾胃

     健脾养胃、提高免疫

     6

     心肺区

     舌尖红

     心火大

     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

     养护心脏、养护血管

     7

     两侧红

     肺火大

     正常休息、合理饮食

     提高免疫、清肺排毒

     8

     脾胃区

     泛红

     脾胃火大

     清热泻火、多吃蔬菜水果、保证饮食

     健脾养胃、营养调理

     9

     肝胆区

     泛红

     肝胆火热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饮酒

     养肝护肝、疏肝利胆

     口感的变化与疾病

     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最近口苦、口臭、口酸等等,“口味”方面的问题。其实,不同的“口味”变化反应了不同的脏腑问题。

     口味变化有学问,教你快速找到原因。

     编号

     口感

     提示问题

     日常建议

     处方搭配

     1

     口苦

     肝胆热盛

     避免饮酒、合理膳食、早睡早起

     疏肝利胆、养肝护肝

     2

     口甜

     肠胃功能失常

     合理饮食保证三餐、多吃粗杂粮

     健脾养胃、营养调理

     3

     口咸

     肾虚寒

     避免寒凉潮湿、不要过长时间站立、适当运动

     滋补肾阳、滋补肾阴、益肾固本膏

     4

     口酸

     肝胆有热牵连脾胃所致

     多吃蔬菜水果、粗杂粮、正常饮食

     健脾养胃、润肠通便

     5

     口臭

     便秘、压力大、脾胃失调

     多吃蔬菜水果、粗杂粮、正常饮食

     健脾养胃、润肠通便

     6

     口辣

     多肺热所致

     戒烟、合理睡眠、多喝水

     清肺排毒、清润固元膏

     7

     口淡

     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所致

     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正常饮食

     健脾养胃、营养调理

     8

     口涩

     肠胃神经官能症或烦躁失眠所致

     调节情志、适当运动、合理膳食

     健脾养胃、益智安神

     9

     口粘

     脾有湿气

     增加运动、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清肺祛湿、健脾养胃

    

     一键下载,中医智库App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神黄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