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里的花骨朵——记述我的珊瑚情节
2017/12/5 11:20:44 中科院深海所

    

     在单位食堂吃过晚饭后,习惯得去海边走一走,阵阵海风,椰林碧海,我们戏称,这是深海所的“后海”,是我们远离家乡在天涯海角工作的福利。七点过后,阳光开始变得温柔,远处的城市在夕阳的照耀下泛着金光,海浪卷着美好的气息规律地向岸边扑来,壮美的日落将一天的疲惫驱赶地烟消云散,此时此刻,只想伸开双臂尽情拥抱这神奇的大自然 ——“夕阳无限好,只因近黄昏!”

     偶遇珊瑚

    

     偶然的一次机会,看见水中一堆儿摇曳的“花朵”,白色的花蕊,棕色的花瓣,簇拥在一起,随着来回的水流摇摆着,像极了风中摇曳的小雏菊。难道这是珊瑚?回头望去,满眼都是荒芜的珊瑚碎屑,毫无生机的样子,这里居然还有活的珊瑚!!!以前在海洋馆见过珊瑚,当时也并未留意,毕竟那只是主角热带鱼的背景,这还真是第一次在海中见到野生的珊瑚!这世界怎有这样一种漂亮的生物!空气中的花,水中的花,一个是植物,一个是动物,却长得如此相像!多么神奇啊!我欣喜若狂!想起了小时候,在河边玩,看着河里的水草、小鱼、虾,还有各种奇怪的虫子,感觉所有的东西都那么有趣。那时候没想过有趣的小河有一天会变成臭水沟,而后来的我也逐渐进入到人类社会所制造的各种物质生活中,慢慢远离并失去了无可替代的大自然的馈赠,忘记了大自然中这一切的生命本身就是神奇的创作。是的,当我看到这堆儿珊瑚,我内心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激。

     初识珊瑚

    

     开始关注潮水的涨落,一个月两次大退潮,每次几天,集中在傍晚,正好是下班后。每当退潮,我激动地跑去海边寻找活珊瑚,惊喜的是,在这片看似荒芜的珊瑚碎屑滩上,藏着这么多可爱的生物,有各种虾、螃蟹、寄居蟹、热带鱼、海螺、海胆,当然,还有珊瑚,我开始尝试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切,并试着去了解它。

    

     一只珊瑚本身是由上千只珊瑚虫的小结构组成。珊瑚虫是一种中空的圆筒状腔肠动物,下端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顶端有口,围以一圈或多圈触手,上有特化的细胞(刺细胞),刺细胞受刺激时翻出刺丝囊,以刺丝麻痹猎物,捕捉海水中细小的的浮游生物。让我刮目相看的是,珊瑚虫从口进食,残渣也从口排出,每每想到这,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幸亏,生在海水中,常常受洗礼。珊瑚虫在生长的过程中,吸取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成自己生存的外壳,而我们所见到的工艺品珊瑚,就是珊瑚虫的分泌物,。而据我所观察,那也是它们的保护伞,当潮水退去,珊瑚虫为了保护自己(防止损失水分或柔软的身体被伤害?)会缩到骨骼的空隙里去,所以想在水面上拍到清晰的舒展开的珊瑚虫,也得费点功夫。

     食物工厂

    

     在珊瑚虫的组织里,每mm3的珊瑚组织内有3万个虫黄藻。藻类和珊瑚虫彼此依赖,互利共生,无法独立生存。珊瑚为共生藻提供保护、居所、营养(主要是含有氮和磷的废料)和恒定供应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共生藻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将珊瑚的代谢废物拿来合成有机物质,再传送给珊瑚利用。大多数珊瑚的主要营养来源,都来自其体内的共生藻,有些珊瑚甚至高达95%以上的营养都靠共生藻提供。也就是说,珊瑚虫体内就有一座食物工厂!(我的天!要是我们体内也有座食物工厂,那对于废寝忘食的工作狂来讲岂不是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在太空执行任务的伙计岂不也省去很多事儿?)珊瑚虫本身是白色的,我们见到的珊瑚虫缤纷的色彩,其实就是其体内这些共生藻的颜色。据我这几个月的观察,同一堆珊瑚虫的颜色会经常变化,这次去看是一个颜色,过半个月再去,可能就换了身衣裳(体内的共生藻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珊瑚白化

    

     珊瑚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的呈圆球形,有的呈树枝状,有的像花朵,海洋中许多生物依赖珊瑚而生,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些有机体的集合构成巨大的结构——珊瑚礁。珊瑚礁啊珊瑚礁,为什么我们“后海”的珊瑚礁这么一副凄惨的景象呢?因为过往船只太多?城市向海中排放生活污水?退潮露出的礁滩常受到人为的踩踏破坏?那么,被海水覆盖的地方呢?抱歉,我没潜水看过,不晓得,综合各种信息,估计情况不容乐观。珊瑚白化,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到。珊瑚白化是珊瑚颜色变白的一种现象,是一种压力反应,就像人体发烧也是压力反应。如果温度稍微高于正常范围,珊瑚就会开始白化,它体内的植物(共生藻)进行光合作用和提供养分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然后动物(珊瑚虫)就会察觉到它体内的植物没有发挥作用。就跟我们的情况一样,当我们感染细菌,我们会想尽快摆脱它,这也是这些珊瑚虫的做法,它们会想办法摆脱这些无法发挥作用的藻类,留下透明裸露的组织。我们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当珊瑚白化,只剩下干净的白色骨骼,就以为珊瑚死了,留给我们一个完美的工艺品,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珊瑚外观非常干净洁白,它仍然是活着的,只是不让任何东西在上面生长。共生藻的流失让珊瑚虫失去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开始饿肚子,它们会渐渐停止生长及繁殖,然后很可能就这样死去,如果整个珊瑚外表突然变得毛茸茸的,脏兮兮的,那就表明珊瑚真的死了。

    

     那么珊瑚白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这并不是一种病,也不是光害,导致珊瑚白化的,而是海水温度升高摄氏两度。我们肯定会想,摄氏两度,就会导致珊瑚发生大片的白化现象吗?想象一下我们人类发烧,体温如果升高摄氏一两度,就会很难受,一段时间后,就会有生命危险。这同样也是海洋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上升,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的海水酸化,加上数以千万计前往观赏珊瑚礁的潜水爱好者、游客和野生动物爱好者,使得珊瑚礁受到毁灭性的破坏。目前,全球的珊瑚都在发生着大规模的死亡事件。2016年,光澳大利亚大堡礁就死了29%的珊瑚,一年内就损失这么多的珊瑚动物,这种白化的规模和速度着实让人惊讶。这一波白化现象是史上时间最长最致命的且范围最广的一次生命威胁。按照现在的趋势,在接下来的30年内,世界上的大部分珊瑚,将因每年的白化现象而消失,同时,遭难的还有依赖珊瑚而生的各种海洋生物,当然,还有人类。

     殃及池鱼

    

     珊瑚对于大部分的海洋生物就像森林之于鸟儿,森林不在,鸟儿何去何从?至少,在我短短几个月的观察中,海洋小动物们是真的爱珊瑚。当我看到一条小小的热带鱼逆着水流游动着始终不愿离开附近的珊瑚时,当我看到螃蟹藏在错综复杂的珊瑚骨骼里就是不出来时,我真的被感动了,那就是它们的家啊!珊瑚有别于其他的生物,除了人类以外,它们有能力打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自己的栖息地,在海底世界,珊瑚是建造高楼大厦的专家,对于其创造的三维空间架构,结构越复杂,生物的多样性就越高。在健康的珊瑚系统中,整片景观中都应布满珊瑚,彼此争夺生存空间,朝四面八方生长。在这个高多样性的复杂城市,特定的鱼住在特定的珊瑚中,日复一日,几乎一辈子都住在那里。更有趣的是,珊瑚礁里也有早高峰和晚高峰,鱼儿晚上待在珊瑚礁里,早晨一起出去觅食,那是个很繁忙很欢快又嘈杂的时间段,就像我们起床时听到丛林里的鸟儿叽叽喳喳觅食一样,下午的时候再回到喜欢的珊瑚礁里。每种动物、每种鱼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作和生活,有耕种的鱼,它们会采集、栽种小型植物或水藻,并照料那个地方;有奇怪的伙伴关系,例如热带海鳗和石斑鱼,它们是完全不同的鱼,但却会一起合作在珊瑚礁中打猎并一起分食;有互利共生的关系,小丑鱼会为海葵和珊瑚带来食物,而海葵和珊瑚为小丑鱼提供天然的保护场所。珊瑚礁对于海洋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是动物繁殖场,有25%的海洋生物都仰赖珊瑚礁。而我们有5~10亿人仰赖珊瑚礁作为主要食物来源,没有珊瑚礁,就没有小鱼,没有小鱼,就没有大鱼。他们的食物、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经济,都仰赖健康的珊瑚礁,人类的很多药物也都离不开珊瑚。珊瑚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就像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建筑物,而珊瑚礁不能没有珊瑚。珊瑚的繁荣,意味着更多的生命繁荣;珊瑚的死亡,意味着更多的生命死亡。

    

     据说全球最美丽的珊瑚礁将于一百年内在酸性海洋中消失,我不知道这否是危言耸听。当我站在杂乱的珊瑚碎屑上时,想象着它应有的繁华景象,那是多么的壮美;当我低头凝视着那一小堆儿美丽的珊瑚虫时,我多么希望,一百年之后,一千年之后,甚至更久,人们仍然有机会看到这些美丽的小生命。

     选自《深海视界》2017年第4期

    

    

    

    Hello,伙伴们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新的微信公众号“深海所”,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订阅:搜索“中科院深海所”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分享:点击右上角图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官网:http://www.idsse.cas.cn/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深海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