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麝适应良好 今冬迎“终考”
2017/7/7 17:52:00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6月29日,13头人工养殖的林麝被顺利野化放归,这是陕西省十年前继朱鹮
成功野化放归后,在国家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又一重要举措。(据东方IC)
本报讯(记者 张潇 实习生 杜倩) “就这几天的监控观察来说,这13头新生仔麝适应得不错,运动范围比较大,没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副院长李保国昨日告诉记者。7月3日距全球首次人工繁育林麝野化放归刚刚4天;监控人员透露,目前林麝在茂密的秦岭中适应良好。
“林麝是秦岭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对生态链完整性十分重要。由于其经济价值高,目前野外种群数量枯竭,放归是为了恢复野外种群、野生态系统的完整。”李保国昨日对记者说。
6月29日,全球首次人工繁育林麝野化放归仪式在秦岭中的宁陕县响潭沟举行,13头新生人工繁育仔麝佩戴GPS项圈奔入秦岭林海。据悉,放归的小林麝都从“野化培训课”毕业。李保国解释说,作为秦岭生物生态系统中的旗舰性大型动物物种的林麝野外放归,是野生动物学研究方面极具挑战性的学术性攻关课题和实践中较难实施的一项工作,其对秦岭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探索实践意义。
据了解,科研人员对林麝的监控将持续一年。因为对于小林麝们来说,冬天食物短缺、大型捕食动物出没,才是考验生存的最艰难时刻。
“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后续监测简单来说就是看看林麝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繁殖?能不能建立起种群?一旦出现了问题,就要研究相应的预案,不仅仅是为了林麝的野化放归,也是为大型哺乳动物放归积累经验。”李保国介绍。
截至2016年底,我省林麝存栏量1.2万多头,居全国首位。这次林麝首次野化放归活动,最终是为了攻克林麝野外资源保护与养殖业的许多攻关项目,对探索秦岭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很有意义。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微信号:zkyxawx)。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