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学院支撑首次人工繁育林麝在秦岭实施野外放归
2017/7/7 17:52:00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6月29日上午,由国家林业局保护司、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科学院主办的“中国·陕西林麝首次野化放归”活动,在植被茂盛、林下草灌丰富,为林麝适生区的秦岭宁陕县境内的宁东林业局响潭沟举行,13头新生人工繁育仔麝被作为种源进行了野化放归,奔入郁郁葱葱的秦岭林海。

     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毛万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春良出席或参加了此次放归活动。在放归仪式上,陕西省林业厅厅长李三原、陕西省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星科、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副司长王维胜做重要讲话。仪式由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赵晓明主持。

     这是陕西省拯救复壮林麝野生种群、促进基因交流的新探索、新尝试。

     林麝又名“香獐子”。是偶蹄目鹿科的一种林栖动物。雄麝所产麝香有“软黄金”之称,自古就是珍贵的中药材,属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由于麝香市场的巨大需求和价格的诱惑,林麝野生资源急剧减少。麝科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科研团队克难攻坚,展示好省科学院成果

     “陕西省科学院作为这次‘中国·陕西林麝首次野化放归活动’主办方之一,体现了省科学院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及省林业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学利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就,而林麝保护研究成果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杨星科在讲话中如是说。

     “十二五”期间,在陕西省林业厅和一些地市等领导重视、支持下,依靠陕西省科学院科技支撑,通过共建的陕西凤县林麝科学研究示范基地,科技专家团队围绕林麝规范化养殖综合技术、林麝主要疾病种类、流行规律、临床症状和综合防控方法等开展攻关研究,以及对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极大地促进了我省林麝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截止2016年底,全省林麝存栏量1.2万多头,居全国首位。养殖技术的成熟不仅解决了林麝野化放归的种源需求,林麝养殖业也成为秦巴山区濒危野生动物生态保护与实现精准扶贫的特色生物产业。

     但是,目前全国2万多头的野生林麝种群数量与建国初期的250万头相比还相差甚远,林麝人工饲养繁育中,存在的品种种质混杂、退化与疫病频发等问题,其根本都是至今还没有解决的种源问题。这次林麝首次野化放归活动就是开展攻克林麝野外资源保护与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难题的科技攻关项目,而且对秦岭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也具有重要的探索实践意义。

     特别是陕西省科学院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为此次放归活动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科研团队自2016年9月挑选15头体检合格的林麝(9母6公,2头2.5岁成年公麝),其中13头为新生仔麝作为野化放归种源,进行半散养野化试验。由于幼麝可塑性较大,易进行系统野化放归适应性驯化。

     科研人员首先在凤县林麝科研基地建立野化训练场,先将集体饲养变为单独饲养,创造野外生活环境,在半散养区内模仿小溪流,设置自然流水槽,引导林麝饮用自然流水。在区内种植一些放归地林麝可食叶的树木,如桑树、杏树、苹果树等,供其采食和乘凉,逐渐降低放归个体对人工饲养的依赖性,直至全部替代。另外还特意训练林麝采食一些药用植物,特别是一些驱虫的植物,在林麝放归野外后,可减少由于寄生虫等疾病引起的死亡。

     其次,还在凤县野化训练场内进行训练躲天敌,尤其是人类的模拟适应训练。6月6日,科研人员穿上狼和熊的伪装衣,步步逼近林麝,受训的林麝迅速逃离。除了人为模仿天敌训练林麝躲避外,他们还将豹子、青鼬、黄喉貂或野猪、小麂伴生动物的尿液和粪便涂抹在相应的标本上,放在林麝活动频繁处,通过红外线视频监测,观察驯化林麝发现模具的反应。若发现其靠近、无反应,则给其施加相应的刺激,以训练林麝做出正确的躲避反应。另外,还通过食肉动物、猛禽的叫声,人为驱赶林麝,观察其反应能力,使放归的林麝具有躲避天敌的能力。

     特别是在放归前的野化训练中,他们挑选2人进入圈内,以距林麝50米、40米、30米、20米、10米、10-5米进行不同程度的走动、追赶、发出声音等活动,观察林麝反应。若距林麝小于10米,林麝反应缓慢或不明显,此时,就需要给一定的刺激(驱赶、惊跑),使其正确躲避人类。每周3次,驯化至林麝能够快速躲避人类威胁为止。

     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科学院也组织相关动物学专家举行了“陕西省林麝首次野化放归”实施方案工作汇报研讨会,陕西省科学院副院长李保国教授也多次前往凤县林麝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查野化训练计划实施情况等,从技术上为这次放归做好了充分准备。

     抓住野化放归机遇,传播好省科学院

     陕西省科学院领导指出,此次“中国·陕西林麝首次野化放归”活动,一方面是体现省科学院成果的一个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是传播省科学院社会影响力的一次重要机遇。

     为此,分省院科学传播办公室依照分省院领导工作部署,积极与省动物所领导、林麝科研团队研讨,制定相关宣传策划方案,借陕西省林业厅的第一主办力,积极与省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等联系,统一单位名称及到直播活动场地一起预先走场、录像等,积极做好协助服务工作,力争使各方媒体采访得到满意。

     陕西电视台第一频道前后作了四次大型直播报道,每次都播出“陕西省科学院 省动物研究所”和屏幕飞游字幕;中央电视台先后两次在新闻直播间报道“陕西林麝野化放归”的相关内容、科研人员出镜谈相关技术问题。

     6月29日正式放归期间和前后,人民日报、新华社、陕西电视台、凤凰传媒集团、西部网、华商网、陕西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对活动现场进行直播报道或采访,省院领导杨星科、李保国,及省动物研究所所长金学林研究员、林麝科研团队负责人王艳副研究员等接收上述有关媒体的采访、报道,极大地在社会上宣传提升了陕西省科学院的影响力。扩大了知名度。

     变压力为动力。此次林麝放归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科研团队随即开始通过放归大自然的13头人工繁育林麝(其中8头林麝佩戴GPS项圈)定位追踪、自动感应红外相机技术,进行跟踪观察和样方调查等监测,从被放归林麝的生境选择、活动规律、繁殖状况、疾病与寄生虫、种内与种间关系5个方面进行为期2年的连续跟踪监测,掌握其活动、休息时间分配、不同生理时期(配种期、泌香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的活动特征,了解及掌握林麝对生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等,以攻克林麝野化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解决林麝种源难关,最终通过林麝这个代表性物种的成功野化放归成果,为全球麝属动物的放归提供借鉴,为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一些科学理论。

     与此同时,分省院科学传播部门也将时刻关注期间的研究动态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竭力做好相应的传播工作。

    

     起运将野化放归的林麝

    

     领导的关怀、支持

    

     杨星科在放归仪式上讲话

    

     有关领导参加林麝放归

    

     接收媒体采访

    

     媒体报道之一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微信号:zkyxawx)。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