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里面为什么没有深圳?那有什么特殊魅力?
2017/9/15 中科院之声

     “我不想说,我很亲切……”曾几何时,一首《我不想说》唱遍街头巷尾,而电视剧《外来妹》中那几位怀揣着梦想的几位年轻人在异乡打拼的故事,让人们对这样一个在深圳勤劳工作的群体有了更深的了解。距这个电视剧的播出已经过去了二十几年,时代赋予了深圳人更多的特质,但是,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深圳人还是这样敢于冒险、洋溢着激情活力的一群人。

     我们知道,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在过去四十年中从一个边陲渔村发展成与北京、上海和广州规模相似的一线城市。即使放在中国的整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深圳也是极为特殊的地区。

     那么,深圳快速的发展历程是否给深圳人的心理产生了影响呢?是城市赋予了深圳人这种创新的性格吗?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人员试图用“独立我/互依我”的框架来解释深圳和我国其它地区的差异。“独立我/互依我”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更看重自己,还是更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他人的感受的差别。简单来说,“独立我”强的人更乐意冒险、勇于尝试,注重自己目标的达成;而“互依我”强的人更善于从熟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具包容性。

     中科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任孝鹏副研究员采用多种文化任务,将深圳与中国的其它地区(佛山、武汉)相对照,发现深圳人要比中国其它地区“独立我”的社会取向更高。也就是说,深圳人更更乐意冒险和敢于尝试。

     比如,研究人员假定了四种情境,来测量人们对待朋友和陌生人的差异。这四种情境中,我们让被试想象你和他人(朋友 vs 陌生人)合作,而他人对待你的方式(诚实 vs 欺骗)不同,造成你赚到的钱不同。问你愿意花多少钱去奖励或者惩罚你的合作者?

     如表1所示,研究结果发现,在对待朋友时,深圳人和武汉人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对待陌生人时,深圳人更喜欢用奖励的方式,且深圳人对待陌生人和熟人的差异在减小。另外,研究发现深圳人觉得“独立我”高于武汉人,而且深圳人也发现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变化更快。

     此外,科研人员以佛山人为对照组,采用框架直线任务和自我膨胀任务,发现深圳人在做事情的时候能更好完成目标任务,而且更具更凸显自己的重要性。这些都支持深圳地区“独立我”更高的亚文化。

    

     表1 深圳与武汉在“独立我”的文化任务上的比较

     为什么深圳会形成高“独立我”的地区亚文化呢?任孝鹏副研究员提出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来解释。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深圳地区正在形成与其它地区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深圳的现代化程度高,无论是经济、城市化率等名列前茅,而且增长速度更是无出其右。第二,深圳基本上是个移民形成的城市,移民来自中国的各个地方,而且来深圳打拼的人都是自愿的。第三,来到深圳的人有着相似的目标,比如追求个人财富或成功,改善个人或家庭的生活质量等。第四,移民刚来深圳时,往往没有以往在家乡的人脉关系可以利用,更多的是靠自己努力来获得成功,所以大家比较推崇公平的竞争环境、更认可靠自己奋斗而获得成功的价值观。

     以上这些社会生态因素会都促进了“独立我”地区文化的产生。无独有偶,历史上也存在着类似深圳形成的案例,比如美国在1780-1840年期间的西进运动也促进了美国高“独立我”的文化,这种社会生态因素被称为自愿拓疆运动。不同的是,深圳仍在发展中。

    

     本研究的发现也为解释中国人在过去四十年“独立我”日益增强的社会变迁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科研人员用文化变迁的“产生-采纳模型”解释来这个现象。该模型认为社会文化的变迁往往是从某个局部地区发生,做为领头羊,为整个社会作为榜样,当其体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被整个社会所推崇时,又会为整个社会学习和接受,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很多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都是由深圳作为试点,成功后再向全国推广。由于深圳的高速经济发展,使得深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而快速的人口流动由使得深圳的行为模式很容易成为全国各地的学习典范。

     从文化变迁的产生-采纳模型,深圳人在追求个人成功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动机下,产生了高“独立我”的地区文化,然后全国各地在学习深圳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其它地区的“独立我”程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本研究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KFJ-EWSTS-088)资助,此项工作主要由冯菁和陈姗姗完成,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Frontiersin Psychology上。

     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