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人作弊、动物也欺骗丨心理杂货铺
2017/10/28 中科院之声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最近上映的泰国电影《天才枪手》讲的是一名天才少女帮人作弊的事情,取材于自2014年SAT亚洲考点的考场舞弊案。实际上,作弊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也会欺骗。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就写过一头狼假装睡觉,骗人上当,以便另一头狼在背后偷袭的故事。

     在动物世界里,为了躲避天敌或者获得食物,它们有不同的欺骗方式,比如伪装外貌获取猎物,还有的甚至伪装性别以接近异性。但有些动物的“欺骗”则更需要动脑子。有研究报告称,松鼠会精心制作带有欺骗性的储藏室,让“小偷”找不到自己的食物。研究者对野生灰松鼠进行了观察,发现灰松鼠除了真正藏食物的地点之外,如果有其他同类在,就会在其他地方布置空的储藏室;当同类离得越近,就越可能做障眼法,用来迷惑的储藏室也越多;而如果有小偷(实验者)偷走了储藏的坚果,欺骗的行为就会越多。

     人类研究动物行为,目的之一也是更好地理解人类自己,比如社会认知的基础和起源。欺骗行为,需要用到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与心理状态间关系的认知,个体可通过该理论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推测、解释。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读心能力”——要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依据客体转折的数量,心理理论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比如说“我知道你怎么想”是一层,而“我知道你认为他怎么想”就又递进了一层。人类儿童在一岁之内就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心理理论,而不少动物也有第一层的心理理论,比如说猿类。对于猿类心理理论的研究很多使用的是人类婴儿的研究范式。比如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就对三种猿类进行了“预期观望实验”。在这个实验的原型中,幼儿看到第一个人把东西放到A处,然后离开。随后第二个人出现并把东西从A处转移到B处,那么第一个人回到后会在哪里找这样东西呢?婴儿虽然知道东西在B处,但由于掌握了第一个人的心理理论,就知道他并不知道东西发生了转移,所以当第一个人回来,婴儿会看向A处(第一个人回去找东西的地方)。而在猿类中,也出现了和婴儿同样的情况,也会根据他人的错误观点而判断他人的行为。

     狗和狼也可以通过心理理论,它们能通过客体的注意状态,知道同类甚至人类的意图甚至情绪。鸟类的心理理论也有人研究。在实验中,乌鸦被关在有个猫眼的笼子里,它可以通过猫眼看到外面。猫眼打开时,当乌鸦听到同类的叫声就会出现防护的姿态,而当猫眼关闭,乌鸦就不会对叫声有所反映,这说明乌鸦就能用自己的经验来揣测其他同类可能有什么体验(能不能看到自己)。但再进一步,或者说体会到他人对第三者的心理理论,对动物来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说谎的得明白哪些事情是“自己知道的”,而哪些是“别人以为的”,这样欺骗才能成功。比如在“食物竞争”实验中,一只地位低的猴子或猩猩知道食物在哪里,并需要跟一个不知道信息的同伴竞争才能取得食物,知道的会对不知道的隐瞒藏食物的地点,或者提供假情报。比方说食物藏在障碍物后面,猩猩能知道对手看不到食物,并将线索藏起来不让对手发现,或者把对手带到其他的地方。还有的猴子会为了取得对手的食物,而发出天敌进攻的虚假警报,自己就可以趁对手逃走而将留下的食物据为己有。有趣的是,其他猴子似乎也能“识破”这种伎俩,而在下次虚假警报之后不再逃跑,逐渐发展出反欺骗的手段。

     不过在欺骗这事情上,动物远远不如人类,基本就是两、三岁孩子的水平。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夸张的哭闹就是一种“欺骗”,目的是获取家长注意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拒绝不想要的东西。超过六成的两岁儿童就已经开始说谎了,最早先开始说些“初级谎话”,这些谎话的目的是掩盖自己的错误,却经常是欲盖弥彰。到四岁,孩子就已经能考虑别人对自己谎言的想法,谎言也更为合理,就已经远远地超过动物了。

     来源: PsyCh Journal 杂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