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的发现,有他的功劳丨科学史
2018/5/10 7:30:00 中科院之声

     编者按:顾知微,中科院院士、著名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家。他是我国双壳类古生物学和非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大庆油田的主要发现者之一,热河生物群的命名者。顾先生关于自己的生日是5月4日还是5月10日,他自己也搞不太清楚了,不过一直是在5月10日过生日,我们尊重先生的选择,在今天发布此篇文章纪念顾先生。

     顾知微先生1918年5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江苏昆山,2011年3月19日在南京辞世,享年93岁。顾先生3岁丧母,13岁丧父,童年生活多靠亲戚接济,但也培养了他知恩感恩、刻苦学习、努力上进等优良品质。中学阶段,不仅学业优秀,而且追求进步,积极参加爱国民主学生运动。1937年高中毕业,面对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状况,受“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决定放弃对文史类的偏爱,怀着“理工救国”的理想,报考清华大学。但因抗战爆发,试卷未能按时运到,只得改报湖南大学和金陵大学,均被录取,他选择了湖南大学矿冶系。随着日军大举南侵,长沙也将失守,难以安心求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南迁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再度南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夏,顾知微先生又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并选择地质专业,决心为国家地矿事业的发展努力学习。在联大的4年期间,虽然是生活在国难当头、社会动荡、经济困难的环境下,但联大师生们强烈的爱国情怀、良好的学术氛围、大批名师严格要求和精心培育,都使顾先生得到宝贵的磨练,不仅在专业学习方面打下了坚实宽厚的基础,还在思想成长、品德修养等方面都得到提高。194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42年9月进入云南省地质矿产调查所工作,在泥盆纪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取得新发现。1944年赴重庆前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任技佐、技士,先后进行油气地质、工程地质、洞穴发掘等调查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急需的煤田地质工作,1950年至1955年,由地质部借调,开展华北煤田地质调查,任工程师、队长等职,先后赴河南、河北、内蒙古的宜洛、峰峰、义马、石拐子等煤田进行地质普测、钻探设计等工作,提交了多项有重要价值的报告,应用于生产实践。1955年5月,顾知微先生回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为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急需,他毅然决定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转而从事基础非常薄弱、但与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勘查关系密切的中、新生代非海相地层古生物研究,长期坚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埋头苦干数十年,做出了卓越贡献。顾先生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顾知微先生是我国双壳类古生物学的学术带头人,我国非海相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古生物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长期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双壳类学科领导小组组长。他还曾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全国地层委员会侏罗系组组长,国际地层委员会侏罗系分会、白垩系分会通讯委员等职。

    

     顾知微先生早年曾研究海相泥盆纪和三叠纪地层古生物,取得重要成果,并于1948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许德佑纪念奖金奖。1955年改变研究方向后,他密切关注地质部和石油部等生产部门的工作,并亲自组织和带领研究队伍,赴松辽地区开展野外工作,在松辽盆地的形成、地层划分与对比、古生物及沉积环境与生油的关系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提交《简论松辽盆地白垩系的年代划分与生油关系》等报告,指出松辽平原的白垩系“是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沉积,其中嫩江层似为生油希望较大的层”,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勘查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线索。1982年,作为“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这一重大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顾知微先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59年,顾知微先生首次对我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进行系统总结,《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作为“中国各纪地层总结”系列专著之一,成为重要经典文献,被长期广泛应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顾知微先生是我国双壳类(瓣鳃类)化石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更是非海相双壳类研究的主要奠基人。自1960年初开始,他领导了中国双壳类化石的系统整理和厘定工作,于1976年出版专著《中国的瓣鳃类化石》。该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与广泛应用。作为“中国各门类化石”系列成果之一,于198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顾知微院士十分重视我国东部地区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及地质演化的研究,他是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的命名者,也是相关地层的最早研究者之一。他还先后发表《初论湘赣与我国南方早侏罗世的上升和剥蚀》、《浙江侏罗系和白垩系研究》、《浙皖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中国非海相中生代双壳类与地层的分布及发展》、《论闽浙运动和闽、浙两省侏罗系和白垩系的分界》、《亚洲中、东部的白垩纪中事件》等多种论著。上世纪80年代,为更好地解决非海相地层的对比问题,他与黑龙江煤田地质科技人员合作考察研究,发表《黑龙江省东部侏罗纪和白垩纪双壳类的初步研究》、《海相侏罗纪双壳类在中国东北地区东部的产出与其对亚洲中、东部非海相侏罗-白垩系分界研究的意义》和《中国黑龙江省东部下白垩统双壳类化石》等多篇中、英文论著,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年,由顾知微先生执笔完成的中国古生物志新乙种32 号《松辽地区白垩纪双壳类化石》出版,这是他迈入高龄后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此后,他又倾注于中国中生代非海相双壳类化石的综合修订工作,并取得新成果。

    

     顾知微先生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十分注重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正是在他的带领和培养下,我国的双壳类古生物研究队伍从无到有,逐渐壮大。他通过研究生培养、指导晚学同事,以及培训全国石油、地质、煤炭和高校等部门单位的进修人员,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地层古生物学人才。

    

     顾知微院士数十年来的辛勤工作,为我国非海相地层和双壳类化石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探索非海相双壳类的起源与发展、划分对比非海相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探查煤和油气等能源及矿产资源形成规律、论证中生代岩浆活动和构造旋回及其与矿产形成的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科研、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在国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顾知微先生曾多次应邀赴日、韩、朝、法等国讲学及交流。

    

     从1938年走进西南联大到2011年辞世,顾知微先生献身于地质古生物学事业整整73年。在他90余岁高龄、双目视力已严重损伤时,仍始终没有停止对地质古生物学的思考和关注,还常和同事及学生们讨论他想到的问题。他的治学精神和执著信念将永为我们敬佩和怀念。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