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志愿,你想从事古生物学研究吗?丨卢静的奇物柜
2020/7/19 8:00:00 中科院之声

     编者按:鱼儿爬上陆地,人类演化从这里出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卢静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奇物柜。她的奇物柜里会装一些大家可能感兴趣的生命演化和古生物学相关的知识,思索,甚至八卦,欢迎大家常来逛逛!

     又到了每年一度的高考和填报志愿时间了,数百万少年面临人生的重大机遇和抉择。在大学专业这个问题上,古生物经常受到和学科规模不太相称的关注。怎么判断搞古生物研究适不适合自己呢?是不是喜欢古生物就一定要搞古生物学研究?我小时候也经历过对恐龙的名字倒背如流,热衷于探讨谁体型最大、谁捕食谁的阶段,真切地感知到从爱好者到研究者之间是存在一个不小的转变的。所以在这里我想说一下,真实的古生物科研和大家印象中的有什么区别,有哪些常见的迷思和误解。

    

    

    

     对了,还是把例行辟谣放在前面说,所谓古生物学是“一个人的专业”真的是媒体博眼球的说法,绝对不是这样的!古生物学规模不大,但发展健康,学生虽不多,但也绝对不会到一年只招一个的地步。古生物主要是研究生专业,本科是否要开设专门的古生物学专业,目前认知不一,对于有志于古生物学的同学,本科只需要是地质、生物相关专业就行了,即使不是这两个方向的专业,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没有任何限制。

     我在某国外古生物强校访问的时候,他们正好有一个本科实习计划,竞争很激烈。和同事喝咖啡的时候,他提到来面试的学生中间,一个要求研究“恐龙生态学”,一个要研究“恐龙生理学”,引为笑谈。当然,这两个学生都被拒了。所以,对古生物学的误解不仅存在大众中,也同样存在古生物爱好者,甚至有意向从事研究的年轻人中间。经常听到有一个说法是少年儿童存在“恐龙期”,我应该也算经过这个期,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恐龙、古生物本身关系不大,否则19世纪恐龙被命名并进入流行文化之前,人类儿童难道就缺失一个期了吗?我觉得,儿童(和一部分成人)只是会自然地对庞大、可怕、怪异、拥有复杂命名系统、和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事物产生憧憬和喜爱,除了恐龙之外,这些事物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童话、神怪、奥特曼、变形金刚、水浒英雄、三国武将等等,对恐龙的这种憧憬和真实的恐龙关系不大。

     更不用说,恐龙只占整个古生物研究的一小部分。古生物学最看重的到底是什么?学术一点说,主要是研究宏演化的型式。形象来说,生命演化就像一棵树一样,在四维时空中不断伸展、分支,有的枝桠枯萎了,有的枝桠延续、繁茂,形成了今日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树的大部分面貌都永远地失落了,剩下的少数碎片以化石的形式埋藏在岩层之中,古生物学就是拾取这些碎片,推断完整的生命之树是什么样的。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演化和生命之树是四维的东西,在时间长河里不断演变。这意味着,对生命之树的研究,重点是在寻找不同时空之间的联系,探知过去世界和今日世界的联结,而不仅仅是还原这些时空本身。比如,科学家挖到了一群恐龙的尸骨,研究了半天,找出这里面谁最大,谁最小,谁能吃谁,在科学上的意义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相比之下,在里面找出哪些恐龙和鸟类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哪些恐龙第一次演化出了某某结构,哪些恐龙后来扩散到了整个世界,因为这些研究和其他的时空产生了联系,又进一步还原了一部分生命之树,这些在科学上的意义就更大。

     很多人觉得古生物就是出野外找化石。记得国外古生物界还热烈讨论过如何改变大众对古生物学者的刻板印象:“白人、男性,穿着美式户外服装”。应该说,出野外相当于其他学科的实验阶段,扎实的野外工作和材料获取是研究的基础,但古生物研究的主要部分和上层建筑还是后续室内研究的智力活动,光找到化石是不够的。

     古生物学研究和具体的技术工作关系也不大 。去年和团队一起在抖音上“拼鸡”火了一把,很多热心观众都说要给我提供骨头让我拼,还有很多人向我请教标本制作,其实我修过一些化石,但我研究的绝大多数化石是专业技师修理的,研究所用的骨骼标本也是标本技师做的,我这方面水平和他们差得远。

     那么,搞古生物研究要学习什么技能,打好哪些学科基础呢?我的答案可能让人大跌眼镜:就是上小学起大家包括我自己曾经深恶痛绝的“主课”:英语和数学。英语的重要性不多说了,英语不好,那真是寸步难行,可以说英语决定了科研水平的下限。在古生物研究的很多前沿方向,都要用到数学(包括计算机)技能,学好数学就可以“横着走”,可以说数学和计算机水平决定了科研水平的上限。

     除了这些工具学科外,打好一些地质基础也很重要,主要是室外工作和定年、环境背景等研究要用到。我本科没有系统学过地质学,和地质很棒的同事一起出野外,只有点头称是的份。至于生物方面,也许因为我是学生物学出身的,一家之见,感觉大多数古生物学研究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系统的学习,相关背景知识真正做研究的时候自然会去深入了解。例外是古DNA和演化-发育生物学对生物学背景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后者。

     好了,说了这么多,绝对不是劝退,我不喜欢现在一些搞科研的一介绍自己的工作就“劝退”,感觉是在说“你们看这么艰苦这么困难我还在坚持你们自己是不行的快来佩服我就可以了”,装得很!十几年前就听当时很活跃的某科普达人唾沫横飞地说,中国的化石已经挖完了,古生物是夕阳学科,再过二十年全部要完蛋。一晃眼快二十年了,一笑置之。我也不认为一定要是学霸、精英、家里有矿才配搞科研,对拓展人类知识疆界的渴望和坚持是最重要的科研素质,有了这两样,其他都没那么重要。

     我国的古生物学正在蓬勃发展,作为一名ex后浪,我希望有更多后浪在古生物学和其他科研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