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求助,信还是不信?丨心理杂货铺
2020/9/9 17:00:00 中科院之声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前不久掌柜关注了一条社会新闻,但没几天就发生了翻转,加害者变成了受害者,受害者则是一言难尽。其实生活中“罗生门”真的不少,当事人尚且不一定了解全貌,作为旁观者往往只凭着片面的信息就做出判断。“真作假时真亦假,假作真时假亦真”。虽然是在太虚幻境之中,但现实世界也不一定能被看通透。网友们容易被带风向,有研究指出,假消息比真消息被转发的可能性高70%,那么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真假呢?

    

     (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判断真假基于三个原则。第一是基于基础比例。面对含混未知,人们倾向于认为事件为“真”,因为日常生活中,“真命题”更多,因而基于真假的基础比例,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为真。由于推翻假设(即推翻命题为真的假设,认同命题为假的假设),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更容易受到影响和打扰。研究发现,当人们受到干扰后,更容易把假命题记成是真的,但反之并不会(即不会把真命题记成是假的)。也就是说,人们存在“偏信”的偏误。当然人们也能够学会甚至适应“带着滤镜看世界”,但是这需要大量的练习。

     第二是基于感觉,主观感觉是真是假。相较于复杂晦涩或者觉得奇怪的结论,简单易懂、“让人觉得舒服”的结论更倾向为真。人们喜欢简单明白的信息,口号和标语更容易被记住,因为符合了人们“走捷径”的认知模式。这也是为什么“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因为造谣只要一个笃定的标题就可以,但澄清则要罗列各种事实,还要挑出谣言里的逻辑漏洞,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耐心看完,即便看完也不一定看得明白。

     第三是基于已有知识对新的信息进行判断,如果是否符合记忆或已有知识的就是真的,反之就是假的。比如我们知道东北很冷,那么倒出的水会在空中结冰就更可能判断为真。有时候也会根据对于信息源的了解,来判断新信息。比如我们知道一个人总是讲真话,那么他讲的话就更可能是真的。但是记忆有时候也会出错,比如我们对于儿时或者是“记不清楚”的事情,往往通过其他人的描述所获得,就有可能“无中生有”。

     除了这三种判断是否真实的原则,人们还会受到其他不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真假判断。比如,“眼见为实”,人们更相信看到的画面,甚至配图和申述的内容没关系,有图就更可信。在一项研究中,被试要求对一些陈述句(比如“第一座风车建于波斯”)进行真假判断。在一半的试次中,同时出现图片(比如一个风车),但图片并不能为申述的内容提供任何判断的线索,结果发现人们更可能认为有配图的陈述是真的,而且人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受到了配图的影响,而这种信念还会坚持好几天。信息的印刷方式、语言的表述方式都可能影响人们对真假的判断,比如加粗的“这是真的”就比灰色的“这是真的”更像是真的。纯正的口音说出来的话就比带口音的话更像真的,押韵的话也更像是真的。只要我keep talking right,你就不知道faking a lie。

     还有研究证明了“众口铄金”:假的信息见多几次就更可能被认为是真的。实验中被试会要判断陈述的真假,有些句子看过三次之后才要求判断真假,而另一些则在看到第一次的时候就要求判断。结果发现人们更倾向于认为重复看到的句子是真的。甚至有研究发现,只要这句话之前见过一次,甚至是几个月前见过一次,再次见到也会更倾向于判断为事实。不仅仅是完成的一句话,之前见过一个概括性的概念(比如“约翰的体温”),再次看到详细的描述(“约翰的体温是40度”)也更容易认为是真。见过一次,甚至可能会让相反的事情都更可能认为是真的。比如先看到“鳄鱼睁着眼睛睡觉”,一周之后,相比起第一次看到的句子,人们更相信“鳄鱼闭着眼睛睡觉”,还真是睁着眼睛瞎说话。

    

     (图片来自网络)

     回到最初说的这个新闻,为什么事实那么重要?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真正的弱者需要公道、正义需要被声张,人们不能沉默。大家小时候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我们就是这个故事里那些本来去打狼的人,当一而再地受骗,就会选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当人们的“先验假设”变成了“验伪”,当“观点”高于事实,又有多少真正的受害者还会去呼救、还能等待帮助呢?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