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大盘点丨你不应错过的十大“热点”微信
2022/6/4 8:00:00 中科院之声

     现在我们来盘点一下5月中科院之声微信的 Top 10 热门微信排行。

     1、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发现迄今为止中国最高树木

    

     青藏高原二次科考“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专题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柯团队近日在西藏察隅县考察时,发现了成片高大的云南黄果冷杉原始森林。经无人机吊绳多次测量,其林冠高度达70米,最高的一株高度83.2米、胸径207厘米,高度超过了此前曾报道的位于西藏的不丹松(76.8米)和位于台湾的秃杉(81-82米),刷新了中国最高树纪录。

     2、刘中民:把煤变成烯烃的“魔术师”丨大国科学家

    

     煤变成烯烃,是国际研究的前沿热点,也关系着国家能源安全。经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几代科学家数十年的攻关,煤制烯烃这项技术终于走出实验室、再从工厂走向市场。作为中科院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这项技术不仅创造了巨额的经济效益,还开创了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3、体脂超标?NO!TA说越高越好

    

     进入五月,夏天悄然而来,珍藏了一个冬天的肥肉开始瑟瑟发抖。为了美丽与健康,“降低体脂率”成为了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以燃脂为目的的刘畊宏毽子舞一度成为风靡全网的时尚。然而,对于地球上的TA来说,体脂率却是越高越好,这是为什么呢?

     4、我国南海是抹香鲸繁育场有了新证据

    

     在海上,尽管要看一眼抹香鲸并不容易,想一眼认出抹香鲸却算不上太难,它们那像大箱子一样的方形脑袋在大型鲸类里非常具有辨识度。它们因体型巨大、外表憨厚可爱而深受人们喜欢,但真正闻名于世并非靠外表,而是它们“生产”贵如黄金的龙涎香。

     5、姚檀栋:爬冰卧雪40载 守护最后一方净土 | 大国科学家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也是亚洲十几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它的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乃至亚洲20多亿人口的生存发展,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将来又会沿着怎样的趋势演变,是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近40年来孜孜以求的科学目标。今天就带您认识这位,给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做“体检”的科学家。

     6、陈和生:大国重器背后的筑梦者 | 大国科学家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大国重器背后的筑梦者——陈和生。作为我国2035年大科学装置发展路线图规划参与者,他主持了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重大改造工程和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造。年过七旬,陈和生依然奔忙在科研一线。

     7、银河系中心黑洞成像历程

    

     通过新闻发布会,大家或多或少已了解到,这次银河系中心黑洞成像的复杂和艰难。打个通俗的比方,这次成像相当于拿手机给正在旋转的烟花拍照,每次拍出来的图案效果都不一样。雪上加霜的是,拍照的手机还不带防抖功能。

     8、中外科学家研究发现:三亿年前发生一次巨量碳排放事件

    

     5月2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在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合作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的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

     9、沙漠里的生机丨凡此种种

    

     纳米布沙漠年均降雨量不足25毫米,有时甚至数年滴雨不下。只有大西洋的阵阵风暴,每月会给这片沙漠带来五六天的浓雾。想象中那该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然而,就在砂石平原上,却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百岁兰。

     10、9.4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通过鉴定

    

     5月17日,中科院电工所王秋良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9.4特斯拉(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在技术成果鉴定会上,这项成果顺利通过鉴定,并获得与会专家一致肯定。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