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研究获进展
2022/8/25 7:30:00 中科院之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团队,在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trikingly distinctive NH3-SCR behavior over Cu-SSZ-13 in the presence of NO2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我国柴油车尤其柴油货车高频、长距离运行导致其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大,已成为我国灰霾(PM2.5)和臭氧(O3)复合污染形成的重要原因。重型柴油车NOx排放控制应用广泛的技术是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NH3-SCR催化剂。
前期研究发现,NO2存在显著抑制了Cu-SSZ-13小孔分子筛的NH3-SCR催化性能,这一现象与其他体系如氧化物催化剂、Fe基分子筛等的NO2促进SCR现象明显不同(Catal. Sci. Technol., 2014, 4, 1104;J. Phys. Chem. C., 2018, 122, 25948;Appl. Catal. B, 2020, 275, 119105)。研究利用动力学实验、原位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in situ XAFS)及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计算,证实了NO2由于具有较O2更强的氧化性,使活性铜物种在实际反应中以更高价态和更多配位的CuII形式存在(骨架固定CuII和NH3络合CuII形式),抑制了活性铜物种的移动性(图1)。这使铜位点上的SCR反应能垒明显增加,导致含有NO2的SCR反应更倾向于发生在Bronsted酸性位点上(图2)。
该研究揭示了实际应用过程中NO2抑制商用Cu-SSZ-13小孔分子筛催化剂SCR性能的本质原因,为柴油车尾气后处理系统SCR催化转化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生态中心臭氧专项的支持。

图1.Cu-SSZ-13的原位XAFS图谱。a.O2/He,b.NO吸附,c.NH3吸附,d.NO+ NH3吸附,e.NO+ NH3吸附后O2氧化,f.NO+ NH3吸附后NO2氧化,g.标准SCR反应条件下,h.快速SCR反应条件,i.NO2-SCR反应条件。

图2.Br
nsted酸性位点上的快速SCR反应模拟计算。a.吉布斯自由能,b.基元反应中反应物、过渡态和产物的优化结构。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