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从小听到大的“正能量”,最让人抑郁
2024/4/1 正略书院

    

     作者 | 和小畏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

     最近刷到了一张图:

    

     首先,我很庆幸第二句的点赞更多。

     累了就休息,多么朴素的一个道理呀。

     可对于很多人而言,我们长期活在第一句话的逻辑里。

     当感到辛苦时,第一时间想的并不是照顾自己,而是习惯去和别人比较。

     有人比我更累吗?我有资格喊累吗?

     事实上,这种「攀比痛苦」的做法不仅无益,而且有毒。

     它并不会使人变得强大或有成就,只会不断侵蚀人的内心。

     01

     在「攀比痛苦」中长大的人们

     相信我们都听过很多这样的话:

     “觉得学习苦?家庭贫困的孩子想上学还没得上呢!”

     “你看看那些烈日底下工作的农民,人家有说什么吗?”

     “有的残疾人都能积极面对生活,你有胳膊有腿,抱怨什么?!”

     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可仔细去思考,其实充满了漏洞。

     这类话语背后表达了两个意思:诉苦,是需要资格的;只要有人比你更苦,那你就没资格说。

     按这逻辑,全球80亿人,只有最苦最累那人才有资格说话了,其他人都得继续忍受着。

     显然,这很荒谬。

     可尽管荒谬,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说呢?

     因为,在一些人看来,这些话语有着不错的“激励”效果。

     我想起小时候老师带大家看的所谓“励志教育”视频:你的爸妈有多苦、非洲的孩子有多苦......

     通过讲述一个更加巨大的苦难,来和大家当前的学习之苦对比,看,你现在的苦不值一提!

     接着台下的孩子痛哭流涕。

     有人说那是感动的哭,但回过头看,更多是苦难故事的沉重感,以及无地自容的羞愧感双重作用之下引发的情绪崩溃。

     类似的“励志教育”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也常有,例如管理者会用另一个更卷更虐心的故事来“教育”员工:

     “我当年一宿一宿地熬,才有今天的成就。”

     “你是没看到我背后的付出啊。”

     于是,孩子闭嘴了、员工也闭嘴了,说教者满意地觉得大家被精神洗礼了,把这样的说辞奉为圣经。

     但这并不会让人真正变好。

     它最大的功能就是让人不敢诉苦,同时又有着巨大的副作用。

     长期活在攀比痛苦的氛围中,人的内心会被侵蚀。

     最先受影响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02

     理解换来理解

     攀比换来攀比

     如何看待他人的痛苦,便会如何塑造关系。

     在我读高中的一个暑假,已经工作的表哥来我家玩。

     那时我正处于学业繁忙期,时不时也会发牢骚。

     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妈说:“来,问下你表哥,学习辛苦还是工作辛苦?”

     我妈的目的很明确,希望表哥说工作更辛苦,从而让我不再抱怨。

     但表哥的回答让我记忆至今,他说:“工作有工作的辛苦,学习有学习的辛苦,不一样的,没法比。”

     表哥的话让我暖心,因为感觉自己的辛苦被理解了。

     如今我工作快10年,有时接触到读书的孩子,我也依然很能理解他们的不容易。

     如果从未体验过被理解,人是无法去理解别人的,只会用自己经受过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因此,我会变得无法去共情受苦的人。

     一方面,我会充满自我优越感:你这点苦算什么,我那时吃得苦才多,而且我啥也没说。

     另一方面,我又会对对方充满鄙夷:现在的年轻人,吃一点苦就叽叽歪歪,真没用!

     表面上看,我在进行一番充满智慧的发言;而实质上,我的内心在长年的攀比失败中变得扭曲阴暗,只有在与更弱者的攀比胜利中来获得短暂的心理平衡。

     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当人在无情中长大,待人的态度也会变得无情。

     「攀比痛苦」的氛围之下,人会失去同理心,听到别人的苦难第一反应不是去理解,而是去比较:你有我苦吗?没有就赶紧闭嘴吧。

     而正在受苦的人也不会因此变得坚强,只会更加无地自容,因自己的情绪,而感到深深的羞耻。

     03

     羞耻,是最深的内耗「攀比痛苦」的另一个危害,便是滋生羞耻感。

     可以说,这正是导致当代人容易内耗和抑郁的一大根源。

     一位朋友和我分享过她和儿子的故事。

     7岁的儿子经常把情绪摆在脸上,吃不到喜欢的就撇嘴,玩具弄坏了就哭。

     妈妈觉得他作为男孩子,情绪太不稳定了,然后就“教育”他:“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儿子却说了一番让她震惊的话:“我脑袋要控制的东西已经太多了,不想再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如果伤心,我就大哭,如果快乐,我就大笑!”

     妈妈瞬间发现,儿子比自己活得更明白。

     你会发现,相比于大人,小孩极少内耗或抑郁,因为Ta们会充分允许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不会以此为耻。

     所以,即使感到难过,也能够很快释放,情绪也能迅速过去。

     相反,大人会有很多顾虑:要是哭的话,太丢人了;这么大了我还诉苦,显得太软弱了......

     成年人可真累呀,连受不了崩溃的时候,也还得考虑别人的目光,想办法崩溃得漂漂亮亮的。

     每一个表达都会反复纠结,内耗便发生了;每一份痛苦感受都难以启齿,抑郁也就来了。

     攀比痛苦仅仅是逼人逞强,对成长无益,而真正让人获得强大内心的,是在关系里的看见与接纳。

     04

     看见与接纳

     塑造真正的强大

     习惯攀比痛苦的人,常常有一个认识误区:以为一个人只要不流露脆弱,就意味着内心强大。

     比如,一个孩子玩具坏了,心里委屈,但只要他硬憋着没哭,就以为他由此变得坚强。

     一个大人在当众演讲之前十分害怕,但只要他强忍着不说,就以为他变得勇敢起来。

     于是,大家拼了命地憋着,幻想着越憋越强大。

     可这样的逻辑无疑是掩耳盗铃。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曾写道:“勇气并不是没有绝望,相反,它是一种尽管有绝望,但依然能够奋力前进的能力。”

     在痛苦面前,会害怕、会想逃、会绝望,都是人的本能,不必以此为耻。

     一个强大的人,并非毫不退缩,而是一边直面自己的脆弱,一边成长。

     我想起作家史铁生的故事。

     余华评价说,他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爱的人”,人们对他的印象也是坚强、豁达、温暖。

     而在史铁生的自述里,他并非毫无怨言。

     双腿刚瘫痪时,他会暴怒、会砸碎玻璃、会狠狠地捶打自己的双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真正让他获得力量的,是母亲和朋友们。

     看到铁生崩溃时,母亲会躲到一旁,待恢复沉寂后再悄悄出来,鼓励儿子好好活,也常常带他去散心。

     余华回忆时提到,他们几个作家朋友和铁生关系很好,会带着他去踢球,让史铁生当守门员。

     是陪伴,给了史铁生巨大的支持与力量。

     后来,他在文字里写道:“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

     2001年,好友成立了抑郁症患者互助组织,史铁生受邀参与第一场讲座,分享自己如何走出“每天想死”的困境。

     他经常会去与人们谈话,他不会居高临下地以自己的苦难去说教别人,相反,他宽厚、温暖、总是笑着。

     你会发现,攀比苦难并不会产生力量,真正产生力量的,是人们对苦难进行诉说、倾听,建立起一缕又一缕相互理解的纽带,是一颗受过伤的心去照亮另一颗受伤的心。

     愿你的成长之路,如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充满希望和力量。

     点击名片进入正略书院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

     确保收到新文章提示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END-

    

    

     好文品读

    

     01 离异后争抢孩子骨灰:夫妻之间这样做,害人害己

     02 治愈焦虑最好的方式:强制储蓄,深耕能力,戒掉抱怨

     03 中年最通透的活法:沉浸式做自己

     04 不论和谁相处,都要学会“间歇性冷漠”

     05 余华:人间值得,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编辑:Fat Deer责任编辑:Little J本文授权转载自原作者,如对文章版权归属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正略书院小秘书(ID:zldsh1)

    

    点亮“小花”,让我知道你“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略书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