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最通透的活法:沉浸式做自己
2024/4/1 正略书院

来源 | 老子道德经( ID:LZDDJ-1)
荣格曾说:“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活别人眼中的人生,一次是活自己心里的人生。”
年轻时,我们总受别人影响:思想是别人的意见,生活是别人的照搬。
到了一定年纪,洗净凡尘铅华,终于明白:向别人越靠越近,离自己就越来越远。
人生下半场,最通透的活法莫过于:沉浸式做自己,清醒地过余生。
01
别人的闲事,不必插手
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人和人的相处,最难处理的是距离,最需要隔开的是界限。
总有人习惯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或是流露自己的关心,或是彰显自以为是的深刻见地。
殊不知,没有边界的“好心”,于人而言是一种侵犯,于己而言更是一场祸劫。
三国时的杨修博学多才,聪智过人,却是恃功矜能,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既是曹操的家事,也是国家的大事,旁人避犹不及,而杨修却上赶着揣度君心。
他先是帮助曹植通过一关关的考验,后又揭发曹丕,对其大肆贬损。
站队之分明,其心之可昭,终于让曹操厌恶,最后借乱军之罪处死了杨修。
倘若杨修能少插手,多修心,他还会是那个才富八斗的智慧之星,更不会沦为世人笑柄。
作家周国平有一句名言:“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一个原则,就是相互尊重,亲疏随缘。”
无论关系如何,距离需要刚刚好,温度也需刚刚好。
不管闲事,并非为人淡漠无情,而是把别人还给别人,更是把自己还给自己。
正所谓“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
把放在别人身上的精力收回来还给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余生,放开别人的事,但修自己的心,便是清醒。

02
别人的评价,不作理会
《活着》里有句话:“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生活的真相就是,无论你怎么做,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
取悦他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有时候,敢于为人“讨厌”,放下所谓完美,才能将生活的杂质清零,与世间美好撞个满怀。
作家李尚龙,出版的第一本书就十分畅销,他收到过许多赞誉,但伴随而来的也有数不清的质疑批评。
那时,有不少人在网站上写文章分析他的不足,将他的作品贬低得一无是处。
起初,他还会反其道而行之,专门写文章来自己骂自己,以期用这样的方式止住铺天盖地的骂声,但结果并未如愿。
直到后来,他才反应过来,自己这样做完全就是在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可言。
他说:“无论你如何,都会有人骂你,有人夸你,但你自己喜欢自己的话,那世界上至少有一个人喜欢你。”
诚然如此。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一事无成,往往是因为太过在意他人眼光,缺少“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可贵勇气。
人生在世,总有千般不如,万般无奈,没有谁不渴望得到认可,没有谁能真正洒脱过活。
若是时时为人所困,何不枉然来世一遭。
做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学会自己欣赏自己,方能不留遗憾,不负韶华。

03
别人的节奏,不必跟随
有一种竹子,名叫毛竹,它在前5年几乎不会长高,只是专注将根系向下扎稳,牢牢固定。
等到第6年的雨季,它便能飞速生长,瞬间赶超之前比它高大的植物,创造出高速生长的神话。
毛竹有自己的生长节奏,人也有自己的生命节拍。
我们不能在别人的乐曲里找到自己的节奏,在别人的阴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莫言说:“总是东张西望的人,容易摔倒。”
当你总盯着别人,就看不见自己;你抬头望天,就不能低头看路。
生活中,太多人走在高速路上,匆匆而过,总是来不及欣赏沿途风光。
其实人生路应该如老城一般,从北门向南门,路途不长,但一路弄巷很多,迂回很多,停留很多。
你走过弯路,看到的光景也就不同;迈的步子虽慢,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按自己的节奏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大器晚成。
不着急,不盲从,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完一生,奏出独家专属的动听乐章。

04
写在最后
很喜欢《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日子,我更喜欢无人问津的时光。”
当你学会将那些乱己心绪的人事抛诸脑后,沉浸式过好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人生如此清欢。
愿你的余生,戒掉东张西望,沉浸式做自己,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喜乐永存!
点击名片进入正略书院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
确保收到新文章提示
-END-


好文品读

01 神一样的开局,神经病一样的终局
02 教育最大的失败,是一群摆烂的父母,在拼命卷孩子
03 支原体肺炎,怎么突然这么多?
04 一个人不快乐的根本原因:没有直视内心的冲突
05 身体最需要你做的3件小事
编辑:Fat Deer责任编辑:Little J本文授权转载自原作者,如对文章版权归属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正略书院小秘书(ID:zldsh1)

点亮“小花”,让我知道你“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略书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