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人生只有一次,不妨活得大胆一点
2024/4/1 正略书院

    

     来源 | 玩你自己(ID:Gosoul624)

     托尔斯泰自己就是天才,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对于狄更斯,他赞不绝口,甚至放言说:狄更斯是一个世纪里,我所曾见过的唯一的一个天才。

     画家梵高,是艺术界的疯子,也是天才,但他说:我的人生目标,就是把狄更斯和那些画家笔下的日常生活通过我的画笔表现出来。

     狄更斯是谁?

     他是《双城记》和《雾都孤儿》的作者,是被公认的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但他不是生来就是作家的。

     他最初是鞋厂的学徒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很有前途的记者。然而,他不甘于庸碌地度过一生,所以他尝试写作,最终成了作家,在活着的时候就赢得了空前的名声。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只有一次,你不妨大胆一点,去尝试生命的各种可能,拓宽生命的边界,努力冲破生命的局限。

    

     01

     在《双城记》里,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1812年2月7日,狄更斯在这样的时代里出生了,他的父亲是海军军需办的小职员,勤奋工作,为人活泼慷慨。

     狄更斯的母亲,出身贵族,有很好的教养,美丽善良。

     虽然家里有稳定的收入,但由于不善持家,一家人越过越穷,入不敷出,常常背着一堆债务。

     狄更斯五岁的时候,家里大搬家,狄更斯一家搬去和姨妈同住,和狄更斯的父母比起来,姨妈更擅长管家,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一点改善。

     在新居里,狄更斯的房间在屋子最顶层,他可以站在窗前俯瞰整个小镇,一有时间,他就在这里观看窗外的风景。

     小时候,狄更斯身体不好,经常抽搐痉挛,一发病,就会一连持续好几天,父亲会坐在床边给他讲故事。

     看着父亲讲故事的神态,狄更斯觉得很有趣,他也渐渐喜欢上朗诵,有时候他突然跑到楼上,对家人大喊:快,快,快来看精彩好戏。等一家人都到了,狄更斯就开始朗诵。

     他喜欢读书,常常读得入迷,他想象着自己就是书中的人物,畅游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感受着那个世界的悲欢。

     他不仅读书,还将书中的故事变成游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自导自演。

     人生只有一次,但读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从而给自己的内心注入生活需要的能量,去选择,去探索,去寻找。

    

     02

     有一次,狄更斯跟父亲外出,路过一座古老的房子,父亲说,这座房子的主人是一个很有教养的绅士。

     狄更斯心里决定,未来自己也要成为一个有学识、有教养、有尊严的绅士。

     他问父亲,这能不能实现?

     父亲告诉他,只要人能不屈不挠,努力向上,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生活变化无常,狄更斯一家的生活,很快就出现了变故,姨妈嫁人后,不善持家的一家人,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家庭条件困窘,狄更斯却立志,一定要上著名的大学,成为有学识的绅士。

     在他10岁的时候,父亲工作调动,一家人前往伦敦,可是还没走,就被债主们堵住了门,没办法,只好变卖了所有家具,勉强还清了债务,才得以离开。

     在伦敦,新的住处离城里挺远,一到下雨天,镇上每条路都泥泞不堪,到处都是水坑和垃圾。

     最让狄更斯难受的是,父亲没提他上学的事情,他便只能待在家里,为父亲刷鞋子,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

     十来岁的狄更斯觉得,贫穷,是一种极度可怕的邪恶。

     尽管没法进学校,但狄更斯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想方设法找书来读,不断丰富着自己。

     一个人,如果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这个世界,就会真正放弃他。

     在这浮沉的生活里,只有你不断将自己捞起来,最后才能走到岸上。

    

     03

     狄更斯在为自己的未来着急,他父亲的事业,也每况愈下,讨债的人越来越多。

     狄更斯十二岁生日刚过没多久,父亲就因为债务被捕入狱,整个家庭都陷入了混乱。

     狄更斯进工厂当了学徒工。他觉得,这辈子完了,一旦进了工厂,就会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他再也不可能进学校了。

     在鞋油工厂,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他的工作是在鞋油罐上贴标签,然后装进盒子,算是一个包装工。

     未来啊,该死的未来,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让狄更斯绝望的是,他那种读书人的、绅士的态度,还引来其他人的仇视,他在工作之余,试着给工友们朗诵,换来的却是嘲讽。

     他不知道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但自己总要为自己负责。

     此时,转机来了。父亲意外获得了一笔遗产,还清了债务,狄更斯也得以再次走进学校,成了一名专科学生。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有句话说: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你。只有真正想走出来的人,最终才能真正走出来,这就是人生最大的规律。

    

     04

     再次走进学校,虽然不是理想中的大学,但至少给了狄更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两年之后,家里再次陷入了经济困难,狄更斯也被迫离开学校,由于受过专科教育,他可以找更好的工作,成了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小职员。

     他想当记者,但要成为记者,还必须等到二十岁,在那之前,他得学会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速记。

     他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看书,学习,短短18个月,他就用业余时间学完了速记。

     后来,他当了速记员,工资更高,他工作完成得又快又好。

     此时的狄更斯,已经十六岁了,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他开始探索,究竟什么才是他想要的。

     但狄更斯难以接受,他想寻求真理,用真理指导人生。可是这世间,往往为术容易,为道艰难。

     但不管目标是什么,努力丰富自己准没错,他给自己列了一份长长的书单,然后开始阅读。

     二十岁时,他成了记者。

     人生是一片旷野,只要你愿意探索,就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但很多人却将自己固定在一条轨道上,放弃了在旷野探索的自由。

    

     05

     狄更斯从学徒工,到律师事务所职员,到速记员,最后成了记者。

     他没有给人生画上一个框架,而是在人生里自由探索,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年纪轻轻,就成了记者,而且颇得赏识,但狄更斯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争取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他出色的速记能力,让他从记者团队中脱颖而出,就算他只是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也能出人头地。

     然而,狄更斯却不甘心这种一眼看到头的生活,他要在生命的原野上不断尝试,要找到自己能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他不愿意草草将一生定义为某种样子。

     于是,他开始写作。

     一开始只是为了能赚一点外快,但写着写着,他在这里发现了另一片天地,一片更广大的天地。

     然而,狄更斯并不是很有信心,他虽然能讲很多有趣的故事,但面对一张白纸,他还是会怀疑自己能不能行。

     他决定试试,能不能行,你必须去做过才知道,没有做就放弃,那就真的不行了。

     他写写改改,不满意的,就撕掉,然后重新开始。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琢磨出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他认认真真地誊写完,将稿子寄给了杂志。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稿子被刊用了,虽然没有稿费,但狄更斯还是兴奋异常。

     他不停地写,写得越来越熟练,文笔越来越好。

     很多人害怕尝试,总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但这样的活法如同给生命某种束缚。

     人生最难的,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不同的可能。

     人生只有一次,不妨大胆一点。

    

     06

     记者狄更斯,一直在寻求突破。

     此时,他还太穷,拼尽全力,也只能为自己争取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

     此时的他,虽然看起来还很落魄,但已经成了报社的一员大将,可以独当一面,他的一些短文不断被发表,后来被结集出版,他成了一个不怎么出名的作家。

     作品不断被传播,狄更斯的写作事业也蒸蒸日上,《匹克威克外传》1836年3月底开始连载。

     连续出了几期,销量不断上涨,到第四期,销售量已高达40000份,匹克威克出名了,狄更斯也出名了。

     成为作家后,约稿越来越多,狄更斯渐渐退出了记者行业,成了一名专业作家。

     人是自由的,因为他可以选择自己做什么,但很多人丢失了这种自由,因为他们不敢选择,于是便放弃了选择的自由。

     07

     《匹克威克外传》还没完结,《雾都孤儿》也被提上了日程,这本书同样大火。

     狄更斯结婚后,几年下来,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生,作品一本接一本地出版,日夜繁忙中,他的身体提出了抗议,于是,狄更斯打算给自己放个假,出去旅行。

     有些停留,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有些前进,只不过是惯性的重复。

     作为名人,狄更斯出行,也有很多烦恼,因为很多人听说马车里坐的是狄更斯,便从窗户里把头伸进去,只为了看狄更斯一眼。

     他抱怨说:我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去我想去的地方,看我想看的东西,假如我在街头出现,马上就会有一大群人跟在后面。

     还有很多人邀请他出席活动,但他都拒绝了,取而代之的,是独自去盲哑学校、感化院、孤儿院等地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他重新开始创作,作品不断出版,他赚钱越来越多,但他始终无法忍受无所事事的人生,所以即便不写书,他也不闲着,而是投身慈善,参与义演。

     1848年10月,狄更斯想写一本自传,于是,他化身《大卫·科波菲尔》,来到了读者面前。

     1854年1月,狄更斯目睹了一次大罢工,他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创作了《艰难时世》。

     人生很难,正因如此,才需要我们勇往直前。一次次鼓起勇气去尝试,才会有一次次的机会和成功。

    

     08

     功成名就后,狄更斯却抱怨说:我想逃避我自己,当我看到自己憔悴的脸色,我的空虚简直无法形容。

     造成他空虚的原因,除了繁忙的工作,还有婚姻生活的不和谐。

     他终日奔波忙碌,朗诵、演戏、参加宴会、写作,夫妻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多。

     破碎的家庭带给他很多伤痛,他就用工作来麻木自己。

     这时期创作的《双城记》,让他的作家事业达到了巅峰。

     《双城记》完成后,他得以稍作休息,偶尔到海边散散心。

     开阔的环境和别样的人生体验,让狄更斯觉得有千言万语要写,于是就写成了《远大前程》。

     这时的狄更斯,身体已大不如从前,长时间的朗诵,让他痛风又发作了,有时候连站都站不起来,家人朋友劝他赶紧停下,狄更斯不愿意。

     但医生说,再不停止,可能会中风。他才终于停下来休息。

     1870年初,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太无所事事了,于是又安排了多场朗诵,工作让他精神昂扬,他每天早上写作,下午在山间漫步。

     一场又一场朗诵会,狄更斯脉搏跳动越来越快,最后一场朗诵,他说话无力,连词语都念错了,但朗诵完毕,还是迎来一片掌声。

     狄更斯泪流满面地说:现在,我将永远从炫目的水银灯下消失了,我以真诚、感激、尊敬、挚爱的心怀,向各位告别。

     他终于告别了朗诵,又开始创作小说,可是还没有完成,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遗嘱中说,葬礼不登报纸,不需要有人穿着黑色的披肩、斗篷或者其他荒谬之物,名字用平常的英文字体刻在墓碑上即可。

     人都是要死的,但他这一生,没什么可遗憾的。

    

     09

     人生应该怎样过?

     很多人活在某种标准里,如同一颗钉子,钉在哪里,就是哪里。

     有些人却在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去尝试生命的种种可能,不断拓宽人生的边界。

     事实上,人生没有标准,不必非要活成什么样子。

     米兰·昆德拉说: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他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尼采也说过类似的话,人生只有一次,还都是要死的,不妨活得大胆一点。

     可是这世间,物价在上涨,房价在增高,人也在不断衰老,我们的胆子却越来越小,很多时候连选择改变都不敢。

     这可能是生存的某种样子,但绝对不是生命的样子。

     点击名片进入正略书院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

    确保收到新文章提示

    


     -END-

    

    

     好文品读

    

     01 这句从小听到大的“正能量”,最让人抑郁

     02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99%靠千刀万剐

     03 读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就明白了无常与命运

     04 人与人之间最长久的关系:相互麻烦,彼此感恩

     05 最好的活法:抬举自己

     编辑:Fat Deer责任编辑:Little J本文授权转载自原作者,如对文章版权归属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正略书院小秘书(ID:zldsh1)本文图片基于CC0协议引用,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亮“小花”,让我知道你“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略书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