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工作的老年人,在短视频里当“顶流”
2024/4/1 正略书院

    

     作者 | 肖途编辑 | 张瑞

     来源 | 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

     出品 | 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01

     三万六千四百零六滴

     老人躺在床上,望着悬在头顶的吊瓶念念有词。

     这时手机忽然响起:“奶奶,腰伤还好吗?要不要我们回来?”

     老人看到孙子孙女的瞬间就笑了:“奶奶挺好的,你们不用回来。”

     孙子问:“哎,你说这么一瓶吊水多少滴才能滴完啊?”

     孙女白了他一眼说:“谁会这么无聊数。”

     老人笑着看向吊瓶:“三万六千四百零六滴。”

     场面在伤感中酝酿,突然,一个不该出现的声音出现了:“等一下,这滴管怎么不滴了?”

     摄影师移开相机,镜头外的工作人员围拢在吊瓶前。上一秒还病色沉沉的老人放下手机,拿出藏在被子里的台本。

    

     拍摄场地是一间建于1931年的德式建筑,因为设施陈旧被当作拍摄农村的场景

     这是一个8人的摄制组,两位孙子孙女是账号名义上的主人,是公司打造的“IP”。

     两名搭戏的临时演员,一个是“奶奶”,一个是“父亲”,还有4名工作人员。

     他们共同服务于一个全网粉丝超过3500万的账号,是平台的超级头部:受众主要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在这个留守老人和出走年轻人的故事里,老人躺在床上挂水,数着水滴度日,孙辈远在城市。短剧描述的困境是一部分受众的真实遭遇,视频发出后,评论区里“听到36406滴,我流泪了”获得了1306个点赞。

     当然,数字是夸大的。1毫升液体大概是20滴左右,常规的250毫升吊瓶则是5000滴左右。但准确与否不重要,是数字产生的情绪在起作用。

     千万粉丝的账号也绕不开带货,这是创作者刻意营造的需求。但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在一段煽情的故事里横插生硬的产品介绍,有人评论“如果不是广告出现,我就哭了”。

     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留守老人故事的剧情账号一直是涨粉最快的类型,自短视频兴起,就有大量公司孵化剧情类账号。

     2020年起,微短剧成了收割流量最多的模式,有一半以上的短视频用户看过3分钟以内的微短剧,类型包括甜宠剧、职场剧、家庭剧。

     参演的老年演员是生产链条上的一环,在剧本里,他们是配角,却承担着情绪出口的作用,有时是孤独无依的奶奶,有时是恨得人牙痒的婆婆。无论观众是骂是哭,顶着情绪看到最后,老年演员的使命就完成。

     准确来说,他们的岗位是零工性质的群演,拿着日结的工资。

     留守老人的视频里,扮演老人的演员莫莉75岁,入行5年,所扮演的角色无非两种,生活得特别好的奶奶和生活得不太好的奶奶。

     扮演生活得不太好的奶奶时,比如刚刚结束的这部,她穿黑色或者暗色的衣服,扮演生活得特别好的奶奶时,她置办贵妇的服饰,花纹繁琐,一看就很贵。

     02

     特型演员

     候场时,75岁的莫莉当着我的面,狠狠扇了自己一耳光。吓了我一跳,我拉住她问“痛不痛”,她满不在乎地摆摆手。

     她在还原短视频中的场景,当时她饰演一位为了省钱吃剩菜而胃痛求医的老太太。在医生给她开了几百元的药单后,她悔恨得抽了自己一个耳光。

     这是剧本里没有的,属于她的临场发挥。她兴奋地描述当时的场景,“大家都惊了”。

     她的敬业为她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演出邀约。

     在此之前,莫莉是畜牧公司的普通职工,经历了提前退休、在幼儿园教画画、经营小生意,直到2018年,短视频兴起,年轻时在“文化宫”的经历帮助她成为了一名老年短视频演员。

     在青岛,像莫莉一样在短视频中常驻的老年演员约有20名,年纪最大的超过80岁。他们大多不是专业演员,在退休后开启演艺生涯,其中部分有着电影群演的经历。

     所有女性老年演员都演过好妈妈、好奶奶,70岁的吴丽华是好老人专业户。她有一张圆润和蔼的脸,笑的时候会眯起眼睛,没有攻击性。

     她说自己没怎么演过坏人,脸上也没有坏人的纹路。

     这基于她的观察,短视频里的坏人总是大喊大叫,还得整场保持怒目圆睁的样子,“演多了坏人,面相都变了”。

     吴丽华说,演好人就轻松多了。短视频里的好老人总是被塑造成弱势的一方,看上去无害又无能为力。她和年轻的女孩扮成祖孙,剧里孙女被坏人推倒在地,膝盖磕出血,她想到自己的孙女,眼眶立马就红了。还有一些表现幸福晚年的情节,吴丽华就只用乐呵呵地笑,慢慢地说话就行了。

     76岁的李青说自己总演可怜人。“收废品的、捡破烂的、要饭的这些最底层的”。这是“好人”的延伸:被欺负的好老人。

     李青是一位瘦削的老人,有一把山羊胡和不齐整的牙齿。他扮演过一位没钱吃饭的老人,带着年幼的孙女去面馆,身上凑不出一碗面的钱。

     他佝偻着身体乞求:“能不能便宜点?”坐在餐桌前,他将唯一的面碗推给孙女,自己则晃动着铁罐,咧着嘴炫耀,“我有糖可以吃。”等他昏倒在座位上,孙女打开糖罐才发现里面装着的全是石头。

    

     李青手抄的剧本

     情感价值、故事价值和社会关照,这是平台流量鼓励的内容。

     李青演的“可怜人”可以归于“社会关照”类,他演绎的正能量故事里,乞丐、拾荒者、清洁工都是配角,但他的戏份比主角还多。没人想花时间去听陌生人的说教,但大把的人愿意看一个老人被戏弄、失去尊严的样子。

     “虐”是一种技法。它勾起观众的同情心,使其为可怜人的命运牵动,埋下悬念。虐得越惨,话题讨论度越高。李青扮演在美院做人体模特的老人,被邻居骂不要脸,被儿子当众指责做裸模丢人。他只能委屈地蹙眉,眼泪含在眼眶里,浑身发抖。

     看不下去的观众说:“老人需要关心的时候儿子不来,当模特的时候却来了。”也有人认为老人的处境算不上多惨,“至少儿子还知道打钱,有的老人连钱都没有。”

     为了“虐”观众,有的制作团队会采用第一视角的拍摄手法,增加沉浸感,甚至还会套上新闻片的模版,以“我”来讲述故事,让观众感受扑面而来的恶意。

     一支讲述被资助大学生讹上资助人的视频中,观众一面骂“无赖”,一面问“真有这种人吗?” 即便平台要求虚构内容必须有明确标注,但总有观众被迷惑。

     “虐点”相对的是“爽点”,处境凄惨的李青总会被身为主角的年轻达人拯救。穿得破破烂烂的李青帮受伤的小女孩涂药却被人误以为是猥亵犯时,目睹了事情发生的主角挡住了群众的烂菜叶子和臭鸡蛋,拿出拍下的真相堵住黑子的嘴。视频的结尾永远是惩恶扬善,主角的光辉形象被定格。

     在年轻靓丽的达人身边,柔和的打光和厚重妆造的滤镜里,李青满是胡茬的脸和干瘪的身体确实符合“可怜”的设定。

     一支主流时长1分30秒的视频,矛盾冲突全在前80%的时间里,等观众情绪叠加到顶峰,再来一个戛然而止的正义之举,不给观众跳出的机会。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视频里的好老人被欺负了,比如小伙打了老头一巴掌,老人总是默默承受,实则是还没到能还手的时候。

     演员只是短视频里的道具。人们都默认赚钱才是正事。头部的公司会同时开启十几个新账号,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内,有账号能做到30万粉丝接到商单,运营成本就能收回、盈利,其他没有起色的账号就会被砍掉,辞退所有工作人员。打临工的老人们也就要等待下一个剧组的召唤。

     03

     老年人在短视频里就是道具

     有人总结“为了烘托正面形象的主角,群演都是负面的”。大部分老年演员可以在现场撒泼打滚,结束就把一切都忘了。但问起他们对角色的看法,他们会讲出些不一样的见解。

     演过恶婆婆的吴丽华说,平台上那么多厉害婆婆欺负媳妇的剧情,但这不是当下的社会风气。

     “我觉得婆婆就不敢欺负媳妇,还把媳妇抬得很高。”至少在她的经历中是这样。

     儿媳妇生产完还没出医院,就让吴丽华把孩子抱回自己家。“我50多了,白天晚上,一小时一遍水,两小时一遍奶,然后换尿布、哄睡。”而年轻时,她自己做媳妇的时候又是反过来,在婆家干活,“一进门就是拿笤帚,话也不说”。婆婆不坏,只是她被父母教育得恭顺,用她自己的话就是“家风封建”。所以,她总也没能占上风。

     吴丽华提起家事是在拍摄转场的车上,晚高峰使车程数倍延长,我们就在车上漫无边际地闲聊。提到过世的丈夫,她会温柔地说,“一个哪都好的人”。他们养育了两个孩子,丈夫常年出差,一走两个月,几乎都是吴丽华在照料。但他们从不争吵,因为丈夫不回嘴。后来,婆婆重病卧床,夫妻俩商量让吴丽华辞职在家看护,她就照顾到婆婆去世。

     她几乎是家里所有人的照料者。丈夫是另一个被她看护的病人,两个孙女像她养育的第三、四个女儿。再就是女儿,一个人在外地,没有结婚,她从老家搬到青岛,方便照看。她很爱笑,顶着一头拍摄时用的花白假发掩盖尚黑的真发,一派祥和,就像她拿手的角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所以,每当出演好母亲、好祖母,她的眼泪总是说来就来。

     演“可怜人”的李青信奉演戏就是演自己。他是挨过饿的人,这让他可以演好许多次乞丐。李青生于1946年,长身体的年纪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他放学就四处去找可以吃的东西,地里的红薯叶、春天的槐花、涨潮后留在沙滩上的海藻,还有茅草根,仔细嚼会渗出甜味,这是他的糖。

     年轻时,他被分到明胶厂工作,零基础的搬运工、每月30元工资。一麻袋100斤,熟练工可以扛两包,他只搬得动一包,咬着牙比别人多一趟折返。“干不动也要干,你不干多得是人干。”那个年代大量没有工作的人被统称为“待业青年”。他想起演保安、清洁工的戏,老板对他说“干不了就滚”,那都是他的经历。

     李青在55岁退休,如今退休了21年。到今年退休金涨了21次到手四千块。

     他说起自己被发掘成演员的过程,是2018年,熟人拉他去电影剧组演一个古代的士兵。在集合的广场上,一个自称是“星探”的人说他形象特别好,比一般同龄老人枯瘦的身材是饰演“底层角色”的绝佳人选,问他愿不愿意演短视频。

    

     李青旁边的纸袋里装着他几年来的剧本

     李青演的乞丐、保安、清洁工最终都得到了主角们的帮助,有人替他出头、有人慷慨解囊,有人送他去医院治疗,故事圆满。但现实中并非所有的弱者都能像戏里一样幸运,“都在吃地瓜干的时候,你说谁能给你大馒头。”

     我见到陈秀时,她已经不演坏奶奶好几年了。她盘着和视频里一样的发髻,这个发型伴随她演过坏奶奶和好奶奶,已经成为她的固定形象。我们坐在一间饮料店,她要了一杯无糖奶茶,她告诉我,她什么老人病都有,只是控制得好。

     网络放大了一个老年短视频演员的影响力。陈秀走在街上,一群人围过来说,她就是那个坏奶奶。陈秀抑郁了4天。她睡不着觉,她说自己心情不好就会生病,她没有强大的心脏去接受“成名”的代价。

     那些叫着陈秀“大反派”的人不知道,陈秀曾是中学的音乐老师,退休后是老年影视艺术团的团长,她参加过一档央视的唱歌比赛,拿回一台双开门冰箱。她很热心,定期替老年报主持老年人的相亲活动,一分钱不要。

     她是一个普通的好人,因为是人民教师,就以给人做榜样为行事标准要求自己,而拍完一条视频,一切都变了,“评论全是骂我的,说我是青岛的容嬷嬷,看见我就要打我,我的天哪就演成真的了。”

     坏奶奶火了,各种账号都在改编坏奶奶的故事,现实里虽然少见,但谁也不能说没有,这符合老年演员对生活的认识,可怜的角色也一样,生活都好起来了,但吃不起饭的人就不存在吗?不过,他们也理解,自己演的角色火爆,大部分人就是看个热闹,“好做闲聊话题。”

     一个个反派角色的剧本递给陈秀,她都拒绝了。直到一家公司对她保证,不再让她演坏人,并给她长期的账号合作协议。

     陈秀如愿演上好奶奶。她送给我一盒明信片,是她近期拍的短剧的周边,她随身带两盒,为了给那些在路上认出她的中学生。陈秀有一帮叫她“奶奶”的粉丝,在她演绎的故事里,奶奶是担心自己变老而早早为孙女筹备嫁妆的老人,是给留守儿童撑腰的乡村老师,是热心助人却被误解的小卖店店主。

     短视频补足和重温了现实中的情感,陈秀账号下的每条视频都会有人评论“我想我的奶奶了”。

     04

     青岛CBD和老龄职人

     老年群演们在开拍前大多在CBD集合。出租车司机告诉我,青岛的CBD里最多的公司是“拍短视频的”和“搞金融的”。通常的观念里,一座城市最赚钱的行业会把公司搬到CBD。青岛的CBD至少有5座写字楼里是大大小小的短视频公司。一位摄影师上午被裁,下午就在另一栋楼找到工作。

     有短视频从业者说,一个千万粉丝的头部账号一个月最多能接40条广告,平均一条广告的报价是20万元。当然,这些和老年演员们无关。

     当我看到莫莉在候场区闭着眼睛打瞌睡时,我担心这份工作对一位75岁的老人来说太辛苦。拍摄从上午十点半开始,持续了4个多小时,中途没人喊吃饭。

     我问莫莉累不累,她回说:“没有,我在那一直想拍慢点、拍慢点。”

     后来,我才知道她一个小时可以拿100元。

    

     莫莉和另一位演员在候场

     2021年底,莫莉摔了一跤,在小区少有人经过的通道昏迷了5个小时。她以为自己完了。听到丈夫的脚步声时,她身体动弹不得,用所有的力气喊救命。“他们都以为我再也爬不起来了。”这里的他们指丈夫、女儿,还有其他群演。

     盆骨粉碎性骨折。但不到3个月的时间,莫莉重新回到片场。“女儿回家发现我不在,打电话知道我在拍戏都气昏了”,但莫莉不能拒绝,“拒绝了再不找我演怎么办。”3个月足够忘记一个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群演每天费心编一条不同方式说“早上好”的群发短信,只是为了让导演们知道“别忘了我”。

     莫莉喜欢演戏,闲着没事就翻专业演员的片段反复学习、品味,她跟我提到自己曾演得好的片段,会细节到“一滴泪”该不该落下。

     所有老年群演都默认,在他们的年龄里再也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工作了。

     2020年8月,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宗旨是为老年人提供求职途径。网站的“求职招聘”栏里有103则招聘信息,其中大部分工作没有写明年龄要求,“养老销售顾问”“保险顾问”“医药导报记者”,乍眼一看,会怀疑这是否为老年人而设。

     余下写明了工作年龄的岗位都要求年龄在50、55或60岁以下,岗位是保安、餐厅服务员。

     过去,我时常想象一种退休生活,心安理得不用工作,旅游、发展爱好,或者只是悠闲地在家躺着,用以抚慰被工作折磨的现状。但搜索着老年人才网,安稳的晚年生活似乎变得不可想象。

     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中显示,近七成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但不是所有老人能得到最低200元一天的短视频群演工作。

     吴丽华做短视频群演是丈夫离世后的事,她好像终于可以为自己做主。她忙忙碌碌地干了5年,甚至在不被孩子同意的情况下,一个人趁着家人熟睡的清晨搭火车到成都演了5个月。

     她告诉我,那年的春节是在成都过的,没回家,但是一个月挣了4万多。“年轻人也不见得能赚这么多”,所以她呆了5个月也舍不得走。

     她把工资卡留给儿女,她说自己拍戏赚钱容易,孩子就可以少些负担。儿子一个人在外地工作,要抚养两个孩子,而女儿还没成家,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上,就更别提赡养老人。

     可工作哪有轻松的。我见到她的那天,拍摄直到晚上12点才结束,而前一天是夜戏,在城郊,吴丽华没赶回家,睡在了片场。她跟我说,有点担心第二天的拍摄,一场车祸的戏,演假了肯定过不了,她还得真摔在地上。

    

     吴丽华演一位士兵的母亲

     导演调试机位的空档,吴丽华拿着手机回复白天没有时间看的信息,一些拍摄通告、朋友的问候。她突然抬头跟我说:“两天没回家,家里人一个消息也没有。”

     吴丽华今年满70岁,她时常把身体比年轻人还好挂在嘴边,没有慢病,没有三高,连新冠都没得过。但那个瞬间,她告诉我,她老了,需要有人关心。

     我和吴丽华从下午4点呆到晚上12点,我终于等到她说一次“累了”,我问她为什么不让自己轻松点。

     她说,她把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这样就不会有空想过世的丈夫,唠叨女儿还不结婚,“变得烦人”,她不想变成一个招人嫌的老太太,她还有用。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图片来自作者。

     点击名片进入正略书院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确保收到新文章提示

     -END-

    

    

     好文品读

    

     01 早起,最能看清一个人

     02 为什么唐诗里面酒多,而宋词里面茶多?

     03 导致胃癌的6个高危因素,你避开了吗?

     04 读懂了鲁迅的《故乡》,就读懂了成年人的无奈

     05 我们的就业,怎么突然就变难了?

     编辑:Fat Deer责任编辑:Little J本文授权转载自原作者,如对文章版权归属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正略书院小秘书(ID:zldsh1)本文图片基于CC0协议引用,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亮“小花”,让我知道你“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略书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