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莫测的人心
2024/4/1 正略书院

    

     来源 | 帆书

     (ID:readingclub_btfx)

     提起医生,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一身白褂,在手术台前分秒必争;看到犯人被扭送警局,大家往往会唾之弃之,暗骂“活该”。

     然而你知道吗?

     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会向名利低头,十恶不赦的罪犯也会善意大发。

     人性本就复杂,不要用简单的善与恶,一言以蔽之。

     正如作家周晓枫说:绝对的纯净明亮只存在于物理世界,现实中,一定会带着杂质。

     带着这个想法,她写下10余篇故事,并将它们收录在散文集《有如候鸟》当中。

     当你读过这本书,就会发现:善恶已是难量,人心更无深浅。

     01

     每一场善与恶的角逐揭露的都是人性毛姆说:“每个人都是高尚与平凡,善良与邪恶的混合物。”

     《离歌》一篇中,主角屠苏出身农村,家境贫寒。

     就连最小的妹妹,也在辍学打工。

     高考那年,他作为高考状元成功考入北大,走出农村。

     后来工作不久,妹妹有了困难,他二话不说,自掏腰包为家里排忧解难。

     在双亲眼里,屠苏是家乡传奇。但在精英云集的北京,他却毫不起眼。

     工作中,他被富二代同学顶替职位,给自己看不起的人做陪衬。名校毕业的光环并没有成为他的敲门砖,反而让他眼高手低、屡屡碰壁。

     久而久之,屠苏变得急功近利。

     为了晋升,他答应和上司介绍的女孩结婚。

     得知对方也来自农村,家里没什么资源助推,他竟想当场悔婚。

     可生米已煮成熟饭,直到身傍高官的初恋小夜出现,屠苏毅然决定抛弃妻女,企图通过女人实现名利双收。

     结果,美梦没成真,他却因劳累过度,在办公室猝死。

     不禁感慨,屠苏曾经善良孝顺,可面对名利欲望,人性却如此不堪一击。

     身为普通人,在生存和理想的夹缝间苦苦煎熬是常有的事。但唯利是图,必将迷失本心,沦为恶的囚徒。

     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哲学术语“平庸之恶”:平常人在恶的环境中,放弃个人价值判断,盲听盲从,也是一种恶。

     人生在世,一念成善,一念成恶。善与恶的中间地带,就叫作“本心”。

     人生匆匆,别在善与恶的角逐中,丢了自己。

     02

     人生佛魔间,执善方有福

     周晓枫在散文集中,记录了夫妻、情人、学生等多种角色关系。

     其中一些人,也会在爱和尊敬的身份里,衍生出恶意。

     比如《初洗如婴》中,爷爷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常年酗酒,奶奶一直在旁照顾,有一日,奶奶再也无法忍受这副模样,抓起门前扫帚,发疯般殴打丈夫。

     《恶念丛生》中,有个叫何尊的男人,幼年孤儿经历给他带来创伤,成年后他却借此诱骗女性,害女孩差点丢了性命。

     成为恶魔,是一瞬间的事。解恶为善,救人于水火,往往也在一念之间。

     想起了今年的一则新闻。今年6月,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送单途中,经过钱江三桥,只见行人纷纷探头向下张望。

     原来,有一位女生,正在江中挣扎。

     彭清林二话不说,跑到栏杆旁,脱下外套鞋子,深吸一口气后,纵身跃入江中,救下女孩。

     俗话说,花开两生面,人生佛魔间。

     成为恶魔,是一瞬间的事;解恶为善,救人于水火,往往也在一念之间。

     彭清林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平凡的普通人,翻过栏杆时,他也心里发怵,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跳江救人。

     而书中有的少年,本应该拥有明媚灿烂的青春,却因一念之间的恶,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选择行恶,心里恶念就如同野火,越烧越烈,终有一天焚毁自己。

     选择从善,于点滴小事中付出善意,积聚福气,未来善意也会回报你。

     一如《春秋·曾子》中所言:“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行走世间,善待他人,亦是善待自己。

     03

     人生更需要自我救赎季羡林说:“人生道路上,跌宕起伏,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凡人善举,总是遇之不可求。更多时候,面对现实捶打,我们只能自舔伤口。

     作者在《布偶猫》中,写一位遭受家暴的女孩小怜。

     小怜与男友非常相爱,可一有冲突,男友就会暴力对她。最严重的一次,小怜几乎被打瞎眼睛,躺在医院无法动弹。

     最后男友被警察绳之以法,小怜甚至还心怀愧疚。

     后来,小怜逐渐懂得:恶行面前,没有底线的爱,只会让人痛苦。

     毕加索是20世纪绘画史上拥有极高声誉的画家,然而,这位具有无穷创造力的绘画大师,却是风流成性。

     在毕加索的一生中,他的妻子、情人、女友们给了他创作灵感。而这些在毕加索的生命中匆匆而过的女人们,却遭受了各种各样的不幸。

     然而,为毕加索倾倒的女人中,有一个特例。

     她叫弗朗索瓦斯·吉洛特,是一名画家,也是唯一主动离开毕加索的女性。

     遇见毕加索时,她才22岁,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和那些可怜女人一样,度过最初的甜蜜期,她就体会到毕加索粗暴残忍的一面。

     她被要求事事顺从,为毕加索和他的绘画牺牲一切。

     和毕加索一起生活10年,她终于看清:在毕加索心中,自己和其他女人没有任何不同,都只是服务于他的工具。

     于是,吉洛特毅然离开毕加索,迎来另一段美满婚姻。

     生活中,很多人都曾被恶意相待:有人在感情里所托非人,交付真心却遭爱人背叛;有人在工作中,辛苦奔波却被顶替功劳……

     无人解救时,谁不是一边崩溃踉跄,一边疗伤前行。

     人生海海,迷津万丈,纵然有人掌灯,唯有自己能摆渡自己的航船。

     几经挫折就会明白,自我救赎,才是人生的解药。

     04

     写在最后

     为书取名时,周晓枫想到,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如同不断迁徙的候鸟。

     我们从故乡出发,向往远方,历经沧桑,有足够的里程和经历支撑,最后才能真正认清自己、认清真相。

     但她也说:“如果没有候鸟的心怀高远,我们容易成为过早匍匐在地的人。”

     求仁其上,只得乎中;求德其下,必陷于恶。

     人若只求一己私欲,放任自流,终会从恶如崩,步入歧途;多怀揣一些善意和良知,才能与温暖不期而会。

     学会种下爱的种子,终有一天,会收获治愈自己的力量。

     点个「在看」,愿你我都能心有光芒,无惧风雨。

     点击名片进入正略书院主页

     右上角设置加星标

     确保收到新文章提示

    


     -END-

    

    

     好文品读

    

     01 周国平:对于“忙”,我始终有一种警惕

     02 一个人焦虑的根源:过度负责

     03 消失的巨鳄

     04 筛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

     05 活得通透的人,都放下了三样东西

     编辑:Fat Deer责任编辑:Little J本文授权转载自原作者,如对文章版权归属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正略书院小秘书(ID:zldsh1)

    

     点亮“小花”,让我知道你“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略书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