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自杀危机学生父母职业榜,怀念起以前的童年
2024/4/1 正略书院

来源 |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01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呢?
欢声笑语是从开学第一天开始的。
那时候,没有做不完的暑假作业,没有上不完的补习班。
那些年,没听说过什么下课不能出去玩儿。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像潮水一样,涌进楼道、操场。
该跳就跳,该闹就闹。
那时也没什么家长群、家委会。课后作业老师会写在黑板上,学校的一些活动也都在放学前安排妥当。
还记得开学的大扫除和每天放学的值日吗?
扫地、擦窗、倒垃圾……这是每一个孩子小学起就具备的技能,谁要让爸妈帮忙,那还不丢脸丢到姥姥家了。
那些年,孩子们活泼得像一头头快乐的小鹿,什么“脆皮年轻人”,压根就不存在。
跳绳,是每个女孩子的必修课。“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男孩子的激情和热血都在球场上。如果学校要举行一场足球赛或者篮球赛,那么参加的选手一定荣誉感爆棚,脸上恨不得写上四个字:不服就干。
当然,乒乓球永远是最普及,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运动项目。正手快推、侧身扣杀……“国球基因”,真不是盖的。
那些年,象棋特流行。“马走日,象走田,车走直路炮翻山,小卒一去不回还……”
那时候,孩子们不在乎什么名牌。一条格子裙、一件白衬衫,就能勾勒出青春最美的风景线。
那时候,孩子们最期待新年晚会。关上灯,点上几根蜡烛,虽然桌上摆着的是长大后瞧不上眼的瓜子花生、糖果汽水,可大家一起唱歌,一起跳舞的时光,总让人陶醉。
那些年,也有少年情思。但是喜欢大都放在心里,只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那些年,孩子们的心事也不少。可身边总有三五好友,几番倾诉,几声笑闹……即使再多的忧愁,也像一阵烟,被那名为青春的风,吹散到九霄。
是呀,那时候的少男少女,眼里有光,笑容明媚。
02
那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但可以玩的东西很多。
没那么多游乐设施,孩子们的玩具往往都是就地取材。
一根竹竿,敲敲打打,便能撑起一个快乐的童年;拿一块石子,随手画几个跳格,就可以让放学后的时光,变得精彩纷呈。
玩累了,就地打个滚,在喧闹声中美美地打个盹,即便弄得满身尘土,顶多换来父母一两句唠叨。
那些年,父母很少接送孩子。
小伙伴们三五成群,走在回家的路上,看不到沉重的书包,也没有去补课的苦恼。
孩子们顶着一张无忧无虑的脸,只要招呼一声,街头巷尾,都能传来呼朋引伴的大笑。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的快乐,似乎更加美妙。
划船、捕鱼、游泳……每个地方的小朋友,都有一片专属的撒欢场。
那些年我们都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大人们能给买上一根冰棍,一串糖葫芦,心里早就美得没边了。
那时候,虽然没有餐餐大鱼大肉,但是个顶个的都是干饭小能手。
那时候最喜欢小书摊,小小年纪,课外书看得一点也不少。
当然,那时候作业也不少。只是没有谁会写到三更半夜,也没有谁缺了爸妈辅导就完成不了。
每天醒来,孩子们面对的都是崭新的一天,去上学的路上不是苦巴巴的,都是三五成群欢声笑语的。
03
看到最近热搜上的一条短片。
孩子放学回家,家长用手机记录下他们吃饭时候的样子。
起初或许觉得挺搞笑的,但是看着看着很多人都沉默了。
他们最大不过十六七岁的年纪,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可以休息一下。
可是饭菜刚上桌,有人夹着饭菜就打起了瞌睡;有人嘴里还在嚼着,眼睛已经睁不开了;更有甚者,还没吃就趴在餐桌上睡着了……
看到这一幕,为人父母者除了心疼,只剩一句:“你根本舍不得责备孩子,两头不见太阳,一天就睡五六个小时,真的不容易。”
评论里有家长对此嗤之以鼻:“都上高中了,此时不拼何时拼?”
一位网友回复:“现在的学生不是读书太少,而是读书太多。”
其实这句话出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亮程老师,原文更扎心:
“他们从小开始,没日没夜地读书,读到二十几岁大学毕业,读的书很多,但是真正见识到的世界却太少……
他们最先需要听到的是自然界的风声,而不是书中那些用文字描绘的风声。读书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是读完书以后还能怎样……”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两个月前,在热搜上一闪而过的那条消息。
海南澄迈,一个高中生跳楼轻生。

最近,看到几条追踪报道,其中有几个细节,让我深感无力。
男生之前确诊过心理疾病,轻生的前一天,他曾和母亲通过电话。
那天他告诉母亲自己压力太大了,身体很不舒服,想请假回家。
因为学校的请假程序,需要提供医生的电话,母亲一时没有找到,便想着不如第二天直接带孩子去看医生。
没想到,这一迟疑,悲剧发生了。
次日,母亲在电话里听到孩子哭喊着:“我受不了了,我真的受不了了……”
1分钟后,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夜幕中坠落深渊。
第二个细节,是学生的爆料,“我们每天早上和晚上就会进行跑操,跑步前要举起书本呈45度角大声读书,跑操也要人挨人跑。”
如果有学生在跑操时队形不整齐或者朗读时声音不够大,他们所在班级则可能会被学校通报批评,被通报班级的所有学生晚上都需要在操场上“加练”。
第三个细节,是该校一名高三女生的自述。
因为在学校感觉“压抑”,她曾一次性服下整盒抗抑郁药。后来她不得不申请病假,直到高考结束,她都没有回学校。
虽然在一些人的眼中,她似乎“废了”,但是在家休息的这段时间,她感到了无比的放松,如今的精神状态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医学界有个词叫“过度医疗”,其实现在的孩子已经“过度教育”了。
那些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努力而努力的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沉默……
04
之前看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家马皑老师的一个演讲视频。
他讲到,自2012年起,科学家花了近9年时间,对73000多名6~16岁少年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
谈及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容易得抑郁症,马皑说:“教师、医生、公务员,这些群体,他们自己本身已经相对比较成功,因此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自己,他们没有办法接受孩子不如自己,他们所给孩子这种压力、这种期望,容易给孩子带来不快乐、不幸福……”
这和北大许凯文教授的一份“自杀危机学生父母职业”的调查不谋而合。

现在的教育资源不知道比40年前优越了多少,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家长和学校都舍得投入。
可这种投入应该是适度且适龄的,当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远超他们的负荷,当我们用学业一点一滴去挤压孩子们的生活余量,那么后果不言而喻。
就像一位家长说的:
“我觉得我当年真的是不负青春年少。在那种教育体系和教育环境下,我们真是有理想、有作为、有担当的一代,回想当年真是没有虚度时光。
跟我在读小学的儿子相比,我觉得我的小学生活比他们更有理想、更有追求、更快乐、更天真无邪。”
点击名片进入正略书院主页
右上角设置加星标
确保收到新文章提示
-END-


好文品读

01 在浙江“赘婿天堂”,排队等“出嫁”的男人们
02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99%靠千刀万剐
03 读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就明白了无常与命运
04 人与人之间最长久的关系:相互麻烦,彼此感恩
05 最好的活法:抬举自己
编辑:Fat Deer责任编辑:Little J本文授权转载自原作者,如对文章版权归属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正略书院小秘书(ID:zldsh1)本文图片基于CC0协议引用,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亮“小花”,让我知道你“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正略书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