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和《山海情》,拍的是同一个时代
2024/4/1 正略书院

    

     作者 | 雷斯林

     来源 | 雷叔写故事(ID:raistlin2017)

     最近感觉身边每个人都在追《繁花》。

     有人说,这是一部魔都版的《美国往事》,内地版的《大时代》。

     十里洋场、纸醉金迷、江湖义气、时代变迁,种种元素配合着主人公阿宝的人生起伏次第展开。

     也有人说,这是一部高质感的男频爽剧。

     阿宝一路开挂,总能在人生的关键点遇到贵人,实现阶层跃迁。

     有点不真实。

    

     无论如何,《繁花》世界富贵迷人眼,而正是这种富贵感的营造,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01

     有网友说“90年代我们那出个万元户就不得了”,《繁花》里的人就那样了,开玩笑吧。

     首页有博主吐槽说这《繁花》也太假了,那时候中国一穷二白,哪有片子里那么纸醉金迷啊。

     还有人拿《繁花》和《山海情》作比较,感慨:都是90年代。

     前者讲了中国最富的地方发生的故事,后者描摹了贫瘠的地方是何其一穷二白。

     头顶同一片天空,人们的命运却如此参差。

     更微妙的是,先进地区的网友怀疑《山海情》不真实,不相信会有家庭穷到合穿一条裤子。

     后进地区的网友吐槽《繁花》太浮夸,不相信90年代初的上海这么富。

    

     比如剧中一个上海比较有钱的出租车司机,居然能在1993年拿出几百万存款,还拉上其他工薪阶层的亲朋好友,凑了两千万现金去炒股。

     进贤路上一家只有两个灶台的小饭店,两个商人吃三菜一汤,外加老酒,给了老板娘四千块。

     如果上面这些都是“宝总”朋友,不具代表性的话,那黄河路上的挥金如土,更让观众们表示大受震撼。

     某个老板在饭店里谈成了一单生意,于是给店里每桌客人都送了只霸王别姬,一晚嗨下来,账单总共三万五。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90年代的上海,哪有这么精致?”

    

     很多人问,王家卫这拍的到底是民国时候的上海还是现在的上海?

     王家卫这是把香港的浮华带到那时候的上海来了吧。

     应该说,电视剧不是纪录片,难免会有夸张的成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导演的个人风格。

     但伴随着这些质疑声,是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出来表示,王家卫一点都没夸张,那会儿的黄河路就是这么浮夸的。

     这场景基本是100%还原,和他们儿时的记忆一模一样。

    

     富的人比《繁花》更富,穷的人比《山海情》更穷。

     看这90年代的黄河路:

    

     看看1993年开业的苔胜园:

    

     苔圣园店长回忆说:

     “黄河路在90年代,全都爆满,生意好得不得了……当时全国做生意都刚起步,如果要谈生意,都是要在饭桌上谈成的。”

     “当年黄河路上新店开的时候,基本都会请香港明星来剪彩。”“天天没有日夜。早上十点开门,夜宵大家一路吃到早上六七点钟都有。晚上翻台,一个台子翻个三四遍甚至四五遍。以前的美食街,白天还好一点,晚上人密集得不得了,出租车一路排满整条黄河路。”

     02

     《繁花》的大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两波“先富潮”:

     一波是80年代,城市里的个体经济和农村里的乡镇企业捧出了第一批“万元户”。

     另一波是90年代资本市场开启,少数幸运儿一夜暴富。著名的上海“杨百万”就是典型例子。

     这两波先吃螃蟹的人,成了当时实打实的先富阶层。

     而当时的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已经相当繁华。

     1988年,上海人就流行过圣诞节了。

     荷包充实的人可以在新亚大酒店享受通宵舞会和圣诞大菜,还能去百乐饭店点圣诞火锅。

     普通工薪阶层呢,就去“老大昌”买点圣诞点心。

    

     1992年,和平饭店的圣诞晚会,一张入场券卖888元。在那里,可以观赏到国内首次公开演出的比基尼舞蹈。

     同样是199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7元。

     上海人的平均月薪是356元,平均年薪是4272元。

     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同时期的虹桥夜店,有人开得起8000元一瓶的路易十三。

     这家夜店由深圳大佬经营,开业当天的气势比李李的至真园还大,毛阿敏、巩俐好多明星都前来助阵。

     《繁花》里的黄河路美食街,在1993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

     当时的黄浦区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给商家提供了不少便利。

     优越的营商环境让这条不足800米的街道开了60多家饭店。

     它们的名字也相当豪横,直抒胸臆地叫“大富豪”、“大香港”,讲求含蓄的管自己叫“雅园”、“乾隆酒家”……

     每逢新饭店开业,放烟花放炮仗留下满地“开门红”,能请来港台明星站台,才算“有派头”。

     上海前首富周公子,曾在黄河路上开了一家五层楼的豪华饭店,名叫“阿毛炖品”。

    

     这里佛跳墙58元一位,秘制炖鹿肉22元一位,红烧大排翅188元一位。依这定价,一顿吃掉三四百很正常。

     对先富阶层来说,纯属毛毛雨。

     对工薪阶层而言,一顿吃掉一个月工资,想都不敢想。哪怕对于少数月薪达到一千的上海人来说,这也是奢侈的。

    

     套用“懂王”的名言:“或许这就是人生。”

     03

     很多人批评《繁花》,觉得它不接地气,觉得这种小人物一夜暴富的故事和普罗大众无关。

     但说起来,当时的上海确实有不少机遇。

     遇上单位分房、拆迁动迁、出国打工……一些赶上趟,又有财商的人,后续就能发财。

     就说打工吧,我大学时的同声传译老师,是中国顶级的德语同传翻译之一。

     他说自己在90年代给德国人做会议翻译,一天就能赚100美元,而那时中国人的平均年收入才300多美元。

     这薪酬在我们看来是天价,可德国人却觉得很实惠。

     100美元一天就能找到个高级会议口译,简直太合算了。

     其实现在你去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也会有这种感觉。

     去坦桑尼亚的时候,导游告诉我说,坦桑尼亚一名普通工人一周的工资大概等于20美元。

     而这里的向导和司机,如果接到的客人是欧美人,那一天光小费就能收到20美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周的工资。

     所以,我们导游说他很骄傲能成为一名导游。而我们30美元就能包一天的车,带车带司机,也是觉得简直太合算了。

     于是想到某经济学家的话:“掌握定价权的人,就掌握了财富本身。”

     尽量离掌握定价权的群体近一点,也许这就是赚钱之道吧。

     04

     老底子,士绅家打碎个杯盏,都够外头的穷人活一年。

     贫富差距、地域差距自古以来都是客观存在。

     有人在90年代经历《繁花》,就有人在《山海情》里负重前行;有人困在《股疯》里,也有人在经历《漫长的季节》……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以前才要搞集体化和三线建设,现在要搞扶贫和乡村振兴。

     为的就是缩小差距,平衡发展。

     所以,大可不必觉得别人在装穷或者摆阔。

     其实,伴随着“基建狂魔”的发力,现在大家的差距反而是在缩小的。

     1993年,上海人均GDP1.1万元,全国人均GDP不到3000元。上海是全国的4倍。

     2022年,上海人均GDP18万元,全国人均GDP则有8.6万元。上海是全国的2倍出头。

     可以说,上海依然是全中国发展最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但中国也崛起了其他许多富庶城市群。

     至于上海繁华,也从来不只是占比不到15%的原住民造就的。

     而是依靠一代代外来的移民,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打拼,一起创造了大上海的繁荣。

     所以我们没必要把《繁花》看成是“上海人的自我炫耀”。

     它更像是对时代中每一个逆袭者的致敬。

     《繁花》里的老总们能靠着左手炒股票,右手做外贸发家致富,是因为他们生在了一个好地方。作为最早开放的地方,充满了机遇,也被他们抓住了。

     而对于《山海情》来说,生活在内陆的主人公们基本就和外向型经济的红利绝缘。

     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里喝到汤,除非背井离乡去沿海城市打工。

     今天,社会的流动性越来越大。

     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面临的发展机会或许还比90年代更多了。

     大家不再需要像90年代那样挤到大城市去淘金,讨生活。

     当每个地方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之后,人们不用背井离乡也能找到机遇。

     某位经济学家曾经开玩笑,说过这样一句话:“养鸡养猪不如养上海人。”

     这话被自媒体恶炒,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其实人家讲的是,浙江安吉县有个村,本身人口不到1000人,外来的上海人却有3000多人。村里4亿多的投资,都是上海人带来的。

     “上海人会投资,把他们的余钱剩米带到浙江。农村人们就不用再辛苦地养猪养鸡了。”

     由这个小例子出发,学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更宏大的愿景:在我国搞工业化的初期,让城市先富起来这没问题。

     可现在城市已经富起来了,所以也该轮到资本下乡,城市反哺农村了。我觉得这个思考很有价值。

     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希望发展能解决更多问题。

     点击名片进入正略书院主页

     右上角设置加星标

     确保收到新文章提示

     -END-

     好文品读

    

     01 你越在乎什么,什么就越折磨你

     02 古代名人离婚那些事儿:你坐姿不雅,离婚吧

     03 人生最顶级的智慧,是因势而动

     04 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困于贫穷,而是毁于期待

     05 迷茫时读书,焦虑时运动,独处时蓄力

     编辑:Fat Deer责任编辑:Little J本文授权转载自原作者,如对文章版权归属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正略书院小秘书(ID:zldsh1)本文图片基于CC0协议引用,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亮“小花”,让我知道你“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略书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