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安宁疗护的真实案例,让人心痛到无法呼吸!
2023/3/27 19:26:00 肿瘤科护理

    

    


    

     【直播预告】精神疾病康复护理的个案管理主讲人:北京回龙观医院 许冬梅 主任护师),点击下方直接预约↓↓↓

    

     生命关怀

     4月25日,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

     “生命关怀”志工课程公益培训第四日

     邀请来自中国台湾

     从事安宁服务近30年的资深志工

     刘淑琮为大家分享

     刘老师简介

    

     刘淑琮 辅仁大学图书馆系毕业,期间参与各种校内外公益社团,确立人生目标。1991年起,从事助念志工至今;2000年起,在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做志工至今。

    

     刘淑琮老师讲课主题

    

     安宁关怀实例和技术研讨

     讲座中,刘老师主要通过案例讲解与互动的形式,为大家介绍安宁疗护的技术研讨。数个真实感人的案例,让许多学员流下眼泪。在此,我们择其一二,给未能亲抵现场聆听课程的您,略作分享。

    

    

     案例一

     “父女一世的缘分,瞬间化为无声”

     86岁的老伯患有心脏病,多次紧急抢救,最后在他本人的要求下,住进了安宁疗护病房,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老伯对生命自主的观念,深深影响着老伴和子女。

     女儿说:“父亲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已经无法说话,每时每刻都忍受着痛苦。”

     身体的不适、疼痛,几乎是所有病情发展到终末期的患者,都要经受的煎熬,有时候它会让人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躺在床上,忍受着煎熬的患者,往往都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正在走向终结。

    

    

    

    

    

    

     ↑ 老伯女儿

    

    

     “父亲相对神志清醒,但是又不得不插管,手脚都是被绑住的……

     他会用那种哀求的眼神,让我帮他把手脚松开,因为我知道松开后他要做的下一个动作就是把尿管拔掉,我当然不能去帮他松开……

     我躲在角落里,不敢面对父亲,不敢看到他哀求我的样子……”

    

    

    

    

    

    

    

    

    

     重症中末期的抢救,几乎都是创伤性的和徒劳的。但现实中,大多数人之所以依然选择要抢救,并不仅仅是出于对患者的依恋。还有来自周围的压力,以及自己对生死问题的回避。

     给所有人的叮嘱:

     把自己期望的治疗方式告知家人,

     以免家人不了解您的选择而彷徨无措。

     当生命已到末期,

     家人也应尊重长辈的选择。

    

     案例二

     “直面死亡,我们痛苦而无力”

     陈先生,53岁,和太太皆为洗肾病人。

     不舍女儿独自承担父母的健康变数,早已做好身后事的安排。

     为了不让疾病氛围影响女儿正常生活,夫妻俩安排她到外地念书,周末假日是全家短暂的团聚时光。

     陈先生说:“我也很不甘啊,为什么这些都轮到我身上?过去,我是很自负的一个人,现在给我感觉就是活着好像没有什么尊严……”

    

    

    

    

    

    

     ↑ 陈先生女儿

    

    

     年轻的女儿故作坚强地说,“如果有非常大的痛苦,我不会多做什么,宁可让他们舒舒服服就走了。

     当医疗技术面临极限,死亡必须来临的时候,无论是患者、家属、医护人员都同时被无力之感深深包围。生命是一趟有限期的旅行,在告别之际,我们是不是有机会,可以选择一道自己想要的风景?

     给所有人的叮嘱:

     慢性病人多能稳定地享受家庭天伦,

     但有时亦会突发状况,

     在毫无预警下离开挚爱的家人。

     尽量在健康时替未来预做准备,

     减少对家人的伤害与打击。

    

     刘老师与学员互动 Q&A

     让患者道谢、道歉、道安、道别

     ——几个月前母亲查出得了恶性肿瘤,我和父亲不敢告诉她,但她自己却主动谈起身后事。我想问是否要将真实病情告知患者?

     ——这要视患者的性格与承受能力而定。

    

    

     “90%以上的家属会说,他的亲人很脆弱,会崩溃,千万别说出真相。但事实上患病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通常都是家属先崩溃。”

     为什么这个时候,大家都愿意说善意的谎言?因为我们是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我们想给患者希望,不想让他绝望。亲人要“走了”,我们应该完成他的遗愿,照顾好活着的人,努力生活,将来可以向他汇报。这样,即将死去的人也会感到满意……

    

    

     刘老师告诉我们,在台湾,患者在申请安宁疗护时,必须填写一张“预立选择安宁缓和医疗意见书”,实际上是明确了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知道自己生命濒临死亡。

     所谓安宁,最大的前提条件是,各方都把死亡放在明面上说,坦然面对。家属以前都是拼命瞒着,很多患者直至最后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直到去世时,很多本该完成的心愿,都来不及完成,很多该做的事情,都来不及做。

    

     三小时的培训讲座,刘淑琮老师分享了太多精彩内容,受篇幅所限,我们只能摘取部分进行选登。今后,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还将举办更多志工公益课程,请持续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欢迎大家届时报名参加。

    

     安宁疗护创始人,英国的桑德丝医师有一句名言:“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最后一刻,你仍然是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然逝去;但也会尽一切努力,让你好好活到最后一刻!

     这就是最高人道——呵护他照顾他,让他有质量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最后。

     编辑 | 悟言

     摄影 | 张静

     责编 | 慧觉

     来源: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731-85054048

     推荐阅读

     加群:各种专科护理微信群,赶紧加入

     投稿:欢迎护士相关的原创稿件投稿

     视频号:护理干货和大咖直播

     关注:按护士科室分类的微信公众号

     买书:护理书籍,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购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肿瘤科护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