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室内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居高不下?可能与这些原因有关
2023/4/4 19:30:00 肿瘤科护理
【直播预告】医疗器械灭菌常见问题解决方案—环氧乙烷灭菌,主讲人:常赛男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护士长) ,点击下方直接预约↓↓↓
肿瘤会激活患者的凝血系统,使其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且PICC留置过程中会损伤血管壁,长时间的留置会增加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风险, 从而导致非计划拔管,甚至肺栓塞。
2022年发表在中华护理杂志上的一篇“国内成人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共纳入23篇文献, 包括15 066例肿瘤患者。结果显示:我国成人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8.82%。年龄≥60岁、BMI>25、穿刺静脉为头静脉、穿刺方法为传统方法、穿刺次数>1次、导管规格为5 Fr、肺癌、肿瘤分期为Ⅲ~Ⅳ期、合并糖尿病、有PICC置管史、有静脉血栓史、置管前纤维蛋白原≥4 g/L、置管前D-二聚体≥0.5 mg/L的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更高。
NO.1
国内成人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较高
研究发现,国内成人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合并效应量略高于英国和加拿大,可能与国家间的医疗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种族差异有关。此外,国内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能与置入PICC的肿瘤患者逐渐增多,血栓筛查率逐渐提高,无症状血栓检出率升高有关。
NO.2
年龄≥60岁或BMI>25的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随着年龄增长, 患者血液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增加,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肥胖会增加患者的置管难度,反复穿刺会损伤血管壁。另外,肥胖可导致炎症反应、 纤维蛋白溶解减少、凝血酶生成增加和血小板过度活跃,从而增加了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 对年龄≥60岁和BMI>25的患者,置管前可采用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等工具进行血栓发生风险评估, 并采用可视化穿刺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以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NO.3
经头静脉穿刺、 使用传统穿刺方法、穿刺次数>1次和使用的导管规格为5 Fr的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头静脉内瓣膜多、分支多且管腔由下至上变细,故经头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传统穿刺方法成功率低,穿刺次数>1次,易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聚集,进而增加了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风险。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置入5 Fr导管的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直径大的导管易损伤血管内皮, 引起血管反应,激活凝血系统有关。因此,为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护士在为肿瘤患者置入PICC时, 应首选贵要静脉,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尽量使用规格为4 Fr的PICC, 同时要注意提升自身的置管技术,提高置管成功率。
NO.4
肺癌、 肿瘤分期为Ⅲ~Ⅳ期、 合并糖尿病、有PICC置管史、有静脉血栓史、置管前纤维蛋白原≥4 g/L和D-二聚体≥0.5 mg/L的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这可能的原因为肺癌患者常伴有血栓前状态基因MTHFR A1298C纯合突变, 且其组织因子含量、活性和单核细胞组织因子mRNA表达较高,Ⅲ~Ⅳ期肿瘤患者以上组织因子相关产物的表达远高于Ⅰ~Ⅱ期患者, 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合并糖尿病、有PICC置管史、静脉血栓史的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纤维蛋白原、激肽释放酶以及Ⅴ、Ⅶ等凝血因子升高,多次置管导致肿瘤患者血管内皮损伤、血流速度减慢,有静脉血栓史的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有关。
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为监测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的常用指标,纤维蛋白原≥4 g/L、D-二聚体≥0.5 mg/L提示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因此,对肿瘤患者置管前除了采用B超筛查有无上肢深静脉血栓外,还应特别关注患者有无静脉血栓史、置管同侧肢体的PICC置管史及置管前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浓度,加强对肺癌、肿瘤分期为Ⅲ~Ⅳ期和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栓风险的评估,规范置管流程,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李乾, 赵欣, 张晓维,等. 国内成人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22, 57(3):348-355.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731-85054048
推荐阅读
加群:各种专科护理微信群,赶紧加入
投稿:欢迎护士相关的原创稿件投稿
视频号:护理干货和大咖直播
关注:按护士科室分类的微信公众号
买书:护理书籍,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购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肿瘤科护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