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飞:临习《石门颂》的时候要不要抖 | 大米艺术
2018/8/23 21:17:48 大米艺术

     《石门颂》是现在成为很多书法爱好者喜欢写的隶书帖,但是同时又存在争议:针对金石气,有人说应该向原笔迹学习,所以临习时应该平动,不抖;有的人说要学金石气,现在呈现出来的面貌比原来的好,应该模仿金石气,所以要“抖”。针对这个问题,书法家肖文飞老师做了解答。

     自本期开始,大米艺术联合国内一批书画界大咖针对艺术学习创作上的各类难题,免费解疑答惑。读者可直接在文末留言,我们精选有价值提问,发给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大咖,免费为您解答,并陆续在本平台以文章形式推出。欢迎广大书友提问!

     ——米小书

    

     《石门颂》碑刻

     这个问题其实是碑跟帖的写法的问题。很多老师在说我们要写好篆隶,而不是先写好行草,包括楷体,一定要有篆隶的功底,要有篆隶笔意,篆隶笔意到底是什么呢?篆隶笔意的核心是什么呢?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篆隶笔意首先一个表面的东西就是起笔。篆书、隶书的起笔跟后来的楷书的起笔是不一样的,起笔怎么理解呢?我理解的是起笔下去之后怎么让笔找到一个最佳的发力点,篆隶的起笔,隶书的起笔,行草的起笔,是不一样的,但它们都是解决问题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解决线条中段的问题,这也是清代的碑学倡导者包世臣提到了 “中实”和“中怯”。为什么包世臣对帖学提出了质疑,就是觉得帖学中间越来越空了,因为我们写楷书,从唐代楷书高度成熟之后,我们更多关注两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通过篆隶!

     我们经常说颜真卿有篆籀笔意,因为有篆籀笔意,它的线条厚实,非常耐看,这样的方式是怎么达到的?邱振中教授在他的书法里面也阐述了一段认识,就是颜真卿顺着书法的演变过程,比如魏晋、秦汉这条路子很自然顺着渊源流变爬到了书法的顶峰。

    

     石门颂原石 · 汉中市博物馆

    

     后来就不一样了,这个一说就要说的很开了。唐以前的学书是什么样的刚入门都是从篆隶开始的,也就是篆隶像是爷爷,楷书像是孙子,到了唐代整个颠覆过来了,我们的入门书体就变成楷书了:楷书变成爷爷,篆隶变成孙子。

     唐代楷书的高度成熟有它的正面东西,但是也有负面的东西,历朝历代从后代,从唐以后,尤其从宋代帖学之后,唐代的楷书高峰是如此之高,遮蔽了后人的回望,回望秦汉的视线,颜真卿是顺着书体的演变达到了高峰,像赵孟頫他们,他们也是要复古,赵孟頫极力倡导复古,他对苏东坡都是看不上眼的,他觉得宋四家,尤其是苏黄米蔡变乱无法,他是想回到唐、魏晋那样一种古的传统,但是因为唐代的楷书高峰太高了,很多东西看不到,所以很多人的复古顶多轮回到唐代。

    

     篆隶真正恢复到秦汉是邓石如,邓石如是借鉴了什么?借鉴了工具材料的转变。我们解读秦汉时代当时的篆隶和现在今人解读碑刻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秦汉时期篆隶书写的非常便捷,非常简单,怎么便捷怎么写。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公文,公务员要记录文档,他肯定不会想着怎么把字写好,他首先不是考虑这个,他是写的非常流便,但是我们看到的碑刻为什么是另外一种样子?

     邓石如之前,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清代碑学兴起,篆隶有没有成就?有,但是跟秦汉篆隶比的话,这种格调是差得很远的。唐以后,赵孟頫、董其昌等等都也写篆隶,他们更多是文人的书斋篆隶,有味道,但是秦汉那种大的感觉又大不一样了。我把它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为天地而书,一个是为书斋之书,秦汉是在大自然当中,是一种更宏大的东西,后来变成了书斋,它有一种书卷气在里面,但格调和形象不是一个系统的东西。

    

     这就涉及到上面的问题,我们写篆隶是不是要抖,为什么要抖?其实这个提法是邓石如这一代大师对笔法的创造,这种创造从哪里来?我们看拓片、碑学,我们感觉到了书卷气、文人气以外的另外一种审美趣味,就是我们手头的金石气。

     怎么体现金石气,通过正常书写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其实碑的东西有几层东西叠加在一块,第一层是写手的本意;第二层是刻手,刻的水平不高可能会走样;第三层是大自然的风化,其实这种残破效果都是构成了我们对秦汉篆隶的整体印象。

     我们不能单独抽出某一个东西,就是这样一个方法,就是微微的律动,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其实就是邓石如一辈人的创造。

    

     行笔过程中,微微的律动

    

     大家想象一下,我们看到的拓片都是用刀在石头上面刻,刀在石头上面刻会怎样?刻过篆刻的朋友就知道,不可能从头刻到尾,要恰到好处,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有时候大家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思考的时候都是单向的,像启功先生说“透过刀锋看笔锋”,这是单向思维,其实是有局限性的。“透过刀功看笔锋”,他觉得笔是最重要,但是反过来大家想过没有,中国的书法史在初探毛笔之前更多是什么?还是用刀刻,所以我们要想到一个问题,笔对刀是有影响的,就是刀跟笔是互相的,刀笔相师,笔影响刀,但同样刀也影响笔,所以我们说的微微抖动就是刀对笔的一个影响。

     它是通过毛笔去模仿刀在石头上刻的效果,这种力度不是刻意抖,而是我们在写的过程中,就是说不断调整笔锋,找准毛笔的最佳发力点所留下的微微颤抖。我们看黄宾虹的篆书,没有一笔是直的,它是有“种”曲意在里面的。

    

     1953年 · 黄宾虹 · 篆书和声平顶七言联 145×35cm×2 · 浙江省博物馆藏

     “抖动”是微微的律动。曾翔老师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它怎么样形容一个线条,它把微微的律动比喻成心电图,当一个人有生命状态的时候,这个心电图是起伏的,没有生命的时候,就是一条直线,所以微微律动其实就是书法的一种线条生命感的存在,就是一种生命感的激励。

    

     律动怎么把握清代的李瑞清也是特意这样抖,也是后来批评他的,我们在发力的过程中自然调整的笔锋所留下的颤抖。大家一定要考虑刀在石头上走的效果,把这样一种效果通过自然的书写转化成毛笔的书写状态、律动,我感觉是从这个角度理解,但一定要通过正常的笔法去写,不是做出来的,是写的,写的做法在中国书法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强调写的精神。

     很多画画的朋友不是画竹,画梅,而是写竹,写梅,强调这种写的精神,邓石如开创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就是通过毛笔的正常书写,借鉴工具材料把金石气呈现出来。以前有人都是做出来,以前都是把毛笔给剪了或者把毛笔尖烧掉来写,这种方式实不可取的,这样一种效果跟邓石如真正通过正常、通过笔法完成是有天壤之别的。

    

    保持自然,不能太过,否则成为故作姿态

     石门颂简介

    

     石门颂原石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所写的一篇颂词,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

     《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全文共655字。刻在陕西褒城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整拓

    

     清 《石门颂》整拓局部之一

    

     清 《石门颂》整拓局部之二

     ————

     肖文飞:中国书法院学术部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国书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王景 聂海燕 美编 | 苗雨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 推荐阅读——

     施晗对话 中国审美 沈曾植 沃兴华

     书家自述 为你读画 谢无量 刘正成

     名家临帖 丑书现象 赵冷月 曾 翔

     艺术课堂 楼兰残纸 孙伯翔 王 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米艺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