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未央宫骨签刻文书法,精小如微雕 | 大米艺术
2018/10/8 21:07:44 大米艺术

    

     未央宫骨签形制、内容、时代、用途

     西汉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所出骨签63850件,其中刻字者57482件。

     骨签大多以牛骨为原料,颜色以白色、黄色为多;尺寸接近,一般长5.8—7.2、宽2.1—3.2、厚0.2—0.4厘米;骨签形制基本相同,均为长条形骨片,上、下端呈圆弧形,从其横截面看,正面微呈圆弧形,背面较平,正、背面均有竖向锯痕,背面更显粗糙;骨签正面上部磨光,长3.5—4、宽1.5—2厘米,其上刻字;骨签中腰一侧有一半月形凹槽。骨签上一般只有一行刻字,其凹槽在骨签左侧,刻两行以上文字的骨签,其凹槽在骨签右侧。

    

    

     骨签刻字的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物品、编号、数量、名称、规格等,这类骨签一般为一行字,也有两行字者,字数两三个至七八个不等;第二类为有“河南工官”、“南阳工官”、“颍川工官”内容的骨签,一般刻二至四行字;第三类内容与中央官署等有关,刻字一至四行。

     长安骨签的时代上限在西汉初年,下限在西汉末年,以西汉中后期为多;有纪年的骨签,最早者为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始元、元凤时期(昭帝)“三工官”者数量最多,骨签使用延续一百多年,甚至几与西汉时代相始终。

    

     关于骨签的功能,各家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三种意见:档案说,标签说,弓弭说。

     档案说。发掘者认为“骨签主要是设在地方的中央工官向皇室和中央上缴各种产品的记录”,具有档案性质,由于骨签出土于都城皇宫,内容与中央、皇室有着直接关系,是西汉中央政府保存备查的重要文字资料,应属中央、皇室档案。

     标签说。有人认为骨签是作为物勤工名的器物“标签”或“标牌”,骨签用绳子通过半月形凹槽成对捆放,作为标签或标牌系于器物上,并认为未央宫三号遗址是一座存放武器的“武库”。

     弓弭说。另有研究者提出,骨签乃“复合弓”或弩弓之部件——弓弭,在弓弭部粘贴骨质弓弭,目的是增加牢固度,使弭部更加结实牢固。骨签刻文应是在骨弭加工过程中或器物制成后,由具体制作人或管理、核查人刻写的。持此说者继而推测三号建筑遗址当是西汉中后期戍守未央宫驻军集中修缮、贮储弓弩等军械之所。

    

    

     骨签刻文探析

     1、骨上契刻微字

     所有骨签未见朱墨书痕,均为直接锲刻,这与甲骨文常常书而后刻有所不同。刻文一般位于骨签的上部,骨签正面上部约2×3.5厘米的骨面刻字,每件刻文一至数行,每行两三字至七八字不等,文字细小,近于“微雕”,最小的1平方厘米内刻两行10多字,每个字甚至不到2毫米见方。这样小的字径与尹湾牍上部分微字相近,但仍不及周人早期刻辞字径小。

     2、方直笔势主导

     骨质难刻,受书面又小,文字点线、结构体势只能弃曲而用直,方直笔势成为骨签刻文的主旋律。虽然如此,骨签刻文也有一些直与曲的变化。刻文曲与直的变化大抵因刻手不同而有差别。

    

     只须刻出字形即达到契刻目的,美感与修饰并不是首要选择,如此,隶书波磔类刻画、点线的粗细差别等就显得多余或力所不及。骨签文字没有磔角、波势,只有结体的诡异变化和线条的直曲对比。

     关于曲圆笔书刻与方直笔书刻的关系,王镛先生的评论颇有见地:隶变过程里,追求快捷的简化趋向,主要体现在隶书简化省略了篆书繁复的结构,而不体现为由篆之曲圆转变为隶之直线方折这一具体现象;但在砖石金类材质契刻中,平直方折的线条倒比曲圆点线刻起来更快捷省劲,若使用毛笔书写则正相反即书写圆转笔道比直方笔道更快捷。

    

     3、约省简化的字形

     在狭小的骨签上契刻文字,加之效率需要,除用方直势刀法外,精简结构也是选择。结构约省是骨签刻文一大特色,如“卒”的“从”省作“人”,“年”省为三横一竖,“造”之“告”简为“去”形,“第”简为三横与“入”的组合,“令”之“人”简作“一”,等等。此外还运用合文法以省减笔画,如数字“五十”、“七十”等。

    

    

     4、草率化刻文

     与省减字结构密切相关的是草体化,这与手书体中的简约草化书写一致,所不同的是,潦草的简牍墨书更多弧形圆转笔画,而在坚硬的牛骨上契刻,草、简、快的刻法也以直线为主。李学勤先生分析:“骨签刻得比较快,更反映了草化的趋势,和当时兵器上比较常见的通行文字相似,这种趋势表现很明显。所以,它不但是隶书,还带有一定的草书味道。”比如,“元”、“定”的下部草作“Z”,“工”字也草作“Z”,“五”先写一“Z”再加一斜画,等等。

     骨签“草法”中,一部分并非按手写体(简牍)草法,而实为迁就骨刻方便的变形草率刻法;另一部分则依据手写体中的草写规则,刻者选择曲弧线应该是来自平常手书体的习惯。

    

    

     5、刻文面目多样性

     虽然都是笔画均粗的直势点线,骨签刻文仍然不止一式一格,这与它们出自较多刻手有关。日本学者小原俊树详细分析了骨签刻风的多变:比如“三工官”刻风各异,河南工官的骨签文字整体扁平,多用直线,刻工较细;颍川工官的骨签文字偏纵长,参以曲线变化,工拙并存,草简化较多;南阳工官的比前两种更加草率。小原氏还指称骨签在避免字形雷同化上已初具意识,契刻已具备了文字造型表现意识或章法处理技巧。

     同一字形体及刻法各不相同,主要因为刻手不同,而非着意表现“字形多变”;至于文字造型表现及章法处理意识,没必要在狭小的骨签上施展。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 特别推荐 |

     艺术·美学·品鉴

     ▼

     邵大箴书法品鉴 | 齐剑南书画品鉴专场

     曾翔吉语书法订制 | 曾翔楹联书法订制

     玄一朱墨书法订制 | 曾翔小品书法订制

     李晖篆刻订制专场 | 肖文飞四字书法订制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米艺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