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澄:书法如何创新,多数人心中无数 | 大米艺术
2018/10/17发现未知之美 大米艺术
![](/asp/image.asp?m=0&w=gh_767b8328fd64&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gif/XydiaOictZNJ2RGicYGuvRRvLmBKsh6QzYEL5d1ynh5kbJ7vJBnb6kAicYwxIhfDFkdKdOKhoomczEkXebNrNSamEw/640?)
[ 本文共计1859字 · 建议阅读3分钟 ]
文 / 王澄
面对时下种种之书法非艺术状态,王澄先生俯仰古今,强调其艺术属性,提醒书家把书法置入当代大艺术的氛围中进行审视,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接受,流露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担当,彰显了一代文人书家的传统视野与时代思考。
——施晗
书法前面冠之以艺术,大概会有不少人持有异议或不能理解。书法不就是艺术吗?名之以“艺术书法”岂非画蛇添足?
![](/asp/image.asp?m=0&w=gh_767b8328fd64&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XydiaOictZNJ3bKB8pPU7tRNlBoAJ8Uc2kc0GsTZialBbH2G8OibRmoFqboxdykZNKPXAhENrTCEJVgyNSlKKWfrng/640)
王澄
的确,大概两千年前,人们对书法之艺术认识已见诸文字记载。东汉蔡邕曾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也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之说。然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书法始终未完全脱离实用而独立为艺术。
东汉赵壹便云:“……且草书之人,盖技艺之细节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拙而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之后,以书取仕渐盛,直至清末,以变法著世之康有为在论及干禄字时,也不得不言道:“……于是,乡邑较能、朝廷科吏、博士讲试皆以书,盖不可非矣。”此大大桎梏了人们对视书法为艺术的认识深度。
![](/asp/image.asp?m=0&w=gh_767b8328fd64&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XydiaOictZNJ1M22Ix3Fm2MvcOpiaxSia2ptSpWsMf17ibD5n2eWSc6DicZ8Y1JzIFtppmBOXYftzf4tMhibXycbSdwxA/640)
王澄书法作品
这种与实用、与仕途紧紧相连的现象,至今仍在延续着,只是味道有些不一样。君不见,当了某级协会头头,便可名利双收,更可做些手段,青云直上吗?于是,便有了“国展”在即,按着某些大人的喜好进行“创作”的怪现象,更生出了拿着字到处敲门的败类。何以谈探索?何以谈创新?那是要被打入另类,坐冷板凳的。面对这种种之书法非艺术状态,强调一下其艺术属性,无疑是必要的。这算是社会学的原因吧。
艺术书法之提出,就书法本体而言,更为必要和紧迫。书法要创新,无人不晓,但如何创新,多数人却心中无数。带有共性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二:其一,几千年的传统过于强大,形成的习惯势力更是顽固,人们在继承传统时,往往堕入其中,不能自拔;其二,社会已发生深刻变革,开放的、一体化的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的思想变化,以及随之生发的多元审美意识,为文化艺术注入了诸多新元素和新活力,这在各艺术领域都有充分体现,惟独书法界,多数人对此麻木得很,颇有些闺房独守的感觉。
![](/asp/image.asp?m=0&w=gh_767b8328fd64&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XydiaOictZNJ1M22Ix3Fm2MvcOpiaxSia2pt1huHz8HrgfHB18dHYnueajodL0Se2nVrmlbibF70wfv1yNuzYzFdk8g/640)
王澄书法作品
究其原因,书法人对书法之艺术意识很缺乏或者说很不到位应该是最主要的,因而导致很少有人对书法之艺术性进行时代的深入思考,更少把书法置入当代大艺术的氛围中进行审视。
当然,书法的表现对象仅为汉字,空间是狭小些,但其笔墨关系、构成因素、创作模式却可有无穷的变化,这正是艺术书法所要强调的主要内涵,也是书法现代转型的主要课题。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惯性状态,改变对传统认识的僵化和局限,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和把握传统,而且,这种对传统认识的转化和当代审美意识的注入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显然,当代艺术的表现是多元的,是张扬个性的,是注重形式的,是强化效果的,那么,艺术书法及其现代转型自然也要朝着这些方面努力。
![](/asp/image.asp?m=0&w=gh_767b8328fd64&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XydiaOictZNJ1M22Ix3Fm2MvcOpiaxSia2ptUFOTWAUpgfT2IAKcw35Qm0E4RSYNuJJ83SsXhexrXx9ozw9tlcBzfQ/640?wx_fmt=jpeg)
王澄书法作品
有些人不屑谈笔墨、结字、布篇等具体问题,但观念转变后,进入创作时,必须面对的正是这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体现着观念转变的正确与否和是否到位。
时下,对笔墨之中侧正偏、浓淡枯湿、轻重缓急等,已做了很多的尝试和表现,应该说大大突破了古人。结字之变化好像还缺少些办法,或者说思路还不够开阔,似乎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字势的夸张和变形上。对于字势,加大其张力,强化其视觉冲击力是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其他种种美的形式,诸如朴厚、稚拙、静逸、奇巧等,都有充分的变化空间,有待拓展和再塑。
![](/asp/image.asp?m=0&w=gh_767b8328fd64&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XydiaOictZNJ1M22Ix3Fm2MvcOpiaxSia2ptT8I3P10iasibnsJ0xdWIEEKHqJNyUhqzMKRDHVBZp7GcO4hERb10yib5g/640?wx_fmt=jpeg)
王澄书法作品
犹如音乐,同样七个音符,可以谱写出通俗、民族、美声等不同曲调,且各有雄浑强悍、委婉凄恻等不同情感之抒发,更不失时代之气息,不见得非摇滚不时代。至于整幅作品的经营,更可不拘一格,时下已有很多较为成功的探索,但须注意与笔墨、字势之协调,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个性语言和表达方式。
显然,这种现代转型,我是主张由内而外的,即首先要立足于书法之本体,因为其基本元素是不变的、永恒的。这是个度,或者说是个底线,由此而外的拓展和突破,不可逾越这个底线,否则,就不是书法,包括“现代派书法”以及我们所谈论的“艺术书法”,这是我始终不变的观点。
![](/asp/image.asp?m=0&w=gh_767b8328fd64&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XydiaOictZNJ1M22Ix3Fm2MvcOpiaxSia2ptUVCEXmibNCJkUyzyQEkVuajnC0c1YeshicYvB1BCYN47boTcRXk6e4sw/640?wx_fmt=jpeg)
王澄书法作品
此底线可概括为两句话:一、创作行为为书写,而非绘画,更非制作(不包括作品的后期装饰)。二、表现对象为汉字,可任意夸张、变形,甚至重组,但要有相对可识性。我之所以不赞成由外而内的转型,是因为很容易脱离书法本体,误入非书法状态。前一时期,有不少各种名目的现代性探索便属此类,其实质已与抽象绘画无别。
————
王澄,河南省开封市人。书法家,兼及诗文绘事。立“碑体行草书”说,并身体力行。
![](/asp/image.asp?m=0&w=gh_767b8328fd64&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XydiaOictZNJ0iawgx2pH3C5bvbicXM14XyjwC1IC8xzPqkiadVRUbpRHfd4o3xtZoYaK7ax4Sp10AwVcI1fIz7vJag/640?)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 特别推荐 |
艺术·美学·品鉴
▼
邵大箴书法品鉴 | 齐剑南书画品鉴专场
曾翔吉语书法订制 | 曾翔楹联书法订制
玄一朱墨书法订制 | 曾翔小品书法订制
李晖篆刻订制专场 | 肖文飞四字书法订制
刘彦湖三言联书法订制 | 石开吉语书法订制
![](/asp/image.asp?m=0&w=gh_767b8328fd64&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XydiaOictZNJ1KDWGosOASdJCdicqPdh5RdwaDfqrHLFKkXzoczxTXnwgpc8abOgiaVtDdmC7LltWUFAMTWdjEYDQQ/640?)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米艺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