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所谓艺术,就是人生忘我的一刹那 | 大米艺术
2018/10/18发现未知之美 大米艺术
[ 本文共计2662字 · 建议阅读5分钟 ]
文 / 宗白华
“距离产生美”,可这“距离”如何把握,其中包涵了许多细腻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中庸之道、物极必反等等,也包涵了许多生命的真谛,诸如,什么是真、什么是乐…… 这种“美”,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情趣,也是艺术家们终其一生的追求。
——施晗
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纵然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

宗白华
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这话当作如是观。
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先谈空灵!

李方叔词《虞美人》过拍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
中国画堂的帘幕是造成深静的词境的重要因素,所以词中常爱提到。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
况周颐评之曰:“境至静矣,而此中有人,如隔蓬山,思之思之,遂由静而见深。”董其昌曾说:“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他们懂得“隔”字在美感上的重要。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
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

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古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
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入著胜地”,这使人人自远的酒正能引人著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于是谈“充实”!
周济论词空灵以后主张:“求实,实则精力弥满。精力弥满则能赋情独深,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绘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啼笑,乡人缘剧喜怒。”这话真能形容一个内容充实的创作给我们的感动。
司空图形容这壮硕的艺术精神说:“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吞吐大荒,由道反气”。“与道适往,著手成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艺术家精力充实,气象万千,艺术的创造追随真宰的创造。
黄子久(元代大画家)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
他这样沉酣于自然中的生活,所以他的画能“沉郁变化,与造化争神奇”。六朝时宗炳曾论作画云:“万趣融其神思”,不是画家这丰富心灵的写照吗?

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皮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恽南田论元人画境中所含丰富幽深的生命说得最好: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飞花,揣摹不得;如美人横波微盼,光采四射,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何以然也。
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一种灵气。惟其品若天际冥鸿,故出笔便如哀弦急管,声情并集,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而拟议者也。
哀弦急管,声情并集,这是何等繁富热闹的音乐,不料能在元人一树一石、一山一水中体会出来,真是不可思议。元人造诣之高和南田体会之深,都显出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成就!然而元人幽淡的境界背后仍潜隐着一种宇宙豪情。南田说:“群必求同,求同必相叫,相叫必于荒天古木,此画中所谓意也。”
相叫必于荒天古木,这是何等沉痛超迈深邃热烈的人生情调与宇宙情调?这是中国艺术心灵里最幽深、悲壮的表现了罢?

叶燮在《原诗》里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这是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真力弥满”,则“万象在旁”,“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王羲之诗)。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文艺在空灵与充实两方都曾尽力,达到极高的成就。所以中国诗人尤爱把森然万象映射在太空的背景上,境界丰实空灵,象一座灿烂的星天!
————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櫆,字伯华,江苏常熟虞山镇人。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 特别推荐 |
艺术·美学·品鉴
▼
邵大箴书法品鉴 | 齐剑南书画品鉴专场
曾翔吉语书法订制 | 曾翔楹联书法订制
玄一朱墨书法订制 | 曾翔小品书法订制
李晖篆刻订制专场 | 肖文飞四字书法订制
刘彦湖三言联书法订制 | 石开吉语书法订制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米艺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