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翰墨墨如海 | 大米艺术
2018/10/25发现未知之美 大米艺术
[ 本文共计1200字 · 建议阅读2分钟 ]
文 / 伟明
历代文人大师以为,年轻就该多做学问,如果立志当书法家,那这个境界太末流了,写字是自然的事情,写好字是最基本的。如若只“落得个书画家下场”,会甚觉惭愧。他们重视的是学问,书法只是学养流露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
——施晗
茅盾在1913年9月走进北大。正是当时报考北大的一件小事,成就了他和书法的不解之缘。

茅盾
当时,他报考了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发挥不错的少年茅盾,满心欢喜地回家等捷报,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失望至极!
之后,一直为落榜而懊悔不已的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大寄来的入学通知,有趣的是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
茅盾报到时一查,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

茅盾书法作品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这件事放一般人身上,也就当做有惊无险的一件平常事。
可到了要强的茅盾这里,他觉得是端正自己对书法态度的机会,自此以后,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茅盾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如同碑派陆维钊先生在最负盛名时,一再惋惜地自评:“想不到最后落得个书画家的下场。”

茅盾书法作品
不仅陆维钊,朱熹、马一浮也是一样,说他书法家,会气死他们的。其实,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职业书法家,书法和文学是并行其道的两架马车。就像陆维钊所说,如果一开始就要我当书法家,这个就很小很小了,末流了!
茅盾写字是为实用,并不当作是艺术创作,对笔墨纸砚不考究。谈及自己书法,他曾说“不成什么体,瘦金看过,未学,少年时曾临董美人碑,后来乱写。”
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在“文革”岁月中,在1970年已是75岁的高龄,仍一直关切孙辈的学习和生活,可是正值“文革”,孙辈失学。茅盾便亲自上阵,自编教材并亲自讲授并执笔教孙辈写字。

茅盾书法作品
茅盾在暮年还能手执毛笔编写这么一本宏大的教本,着实令人感叹不已!茅盾坚持的这种“文革地下教育”,是维系中国文化命脉的行为。
之所以如此重视文化教育和书法的传承,缘于茅盾堪称华丽的书法学习之路。
在北大学习时,曾受到沈尹默、沈坚士等人的直接影响,他的书法在颜柳楷书的临习方面下过不少功夫,对书法史上的行草法帖也多有借鉴。

茅盾书法作品
“文革”结束后,茅盾与许多老友开始书信往来,朋友中也有不少人向茅盾求取“墨宝”,茅盾总是有求必应,一面谦虚,自称“字殊拙劣”,一面开始讲究书法形式,于是,求字的人愈来愈多。
其中,要求题写刊名、书名、校名,以及为名胜古迹书写楹联等内容的较多,后来甚至到了欠账无数的地步。

茅盾书法作品
茅盾文学书写的自觉性之高,致使自己即使无意于成为书法家,也还是在实践层面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书写者。这与鲁迅的经历非常相似。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翰墨墨如海。”
————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 特别推荐 |
艺术·美学·品鉴
▼
邵大箴书法品鉴 | 曾翔楹联书法订制
玄一朱墨书法订制 | 李晖篆刻订制专场
肖文飞四字书法订制 | 刘彦湖三言联订制
石开吉语书法订制 | 李妙染书法订制专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米艺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