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没有了气节和风骨,艺术有什么用 | 大米艺术
2018/11/8 20:57:36发现未知之美 大米艺术

     [ 本文共计3345字 · 建议阅读6分钟 ]

     文 / 林风

     何香凝先生是一位传奇女子。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经历过清朝、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以自己的力量改写人生命运甚至民族发展的轨迹,外柔内刚,品格如梅兰,活出了女人最想要的样子。在她的生活中,书画只是调味品,而我们通过这些书画,却看到了一个女人的气节和风骨。

     ——施晗

    

     何香凝

     “剪”开女性束缚

     1878年,何香凝出生在香港。她的父亲何炳恒是一位经营有方的茶商,育有11个子女。母亲陈二是父亲在药铺当伙计时就相爱的女子,但却因为有一双大脚而被何家父母嫌弃,只能做何炳恒的小妾。

     何香凝出生后,到了一定年龄,母亲汲取自己的教训强行给她裹脚,但何香凝却坚决反抗,一次次用剪刀将束了一圈又一圈的裹脚布剪成碎条。在那个以小脚为“美”的年代,何香凝的一双“天足”无疑打破了社会给女性定下的伦理规范。

     何香凝不同于一般富家千金,她爱读书。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她不能进私塾,只能到“女馆”读了几个月书。后来,她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就这样,她认识了不少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

    

     何香凝书法作品

     何香凝豆蔻年华之际,当地媒妁纷纷跑到何家提亲,但当看见她的大脚时,却又都讪着脸不声不响地离开了。但巧的是,当时招商局总办廖维杰也正在为自己的归侨侄子廖仲恺寻找“大脚媳妇”。

     廖仲恺的父亲侨居旧金山多年,深知“小脚”是落后陈腐的社会枷锁,便留下遗嘱让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媳妇。何香凝的出身和一双“大脚”,正对廖家人胃口,两家遂一拍即合。1897年,两人便在广州成了亲。

     何香凝与廖仲恺的婚事,虽为包办婚姻,但婚后二人志趣相投,其乐融融。这年中秋节,何香凝有感而发:“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从此,便给爱巢取名为“双清楼”,自号“双清楼主”。

    

     何香凝《枫》

     在此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何香凝为倡导女权付出了诸多心血。1903年,她撰写了《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刊发在革命刊物《江苏》杂志上,成为中国女权主义的先声。

     1924年,何香凝举行了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活动,并开展广东妇女运动,同与会者一起举行示威游行,高呼“保护童工孕妇、革除童养媳、革除多妻制,禁止蓄奴纳妾,废除娼妓制度”,号召了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到妇女解放和国民革命的洪流中。

    

     何香凝书法作品

     求学走他邦

     何香凝的革命生涯与艺术生涯都起源于日本。

     洋务运动时期,在清政府“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廖仲恺产生了去日本留学的想法。何香凝不顾家人反对,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又变卖了陪嫁的珠宝首饰,支持廖仲恺。1902年冬,何香凝追随廖仲恺来到日本,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上预科。而在当时,赴日留学的中国女性还不足10人

     1905年7月,孙中山来到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何香凝成为首批会员。她与廖仲恺在东京租住的寓所成了革命党人秘密聚会的场所。出于保密需要,出身富裕之家的何香凝不得不辞退女佣亲自下厨。

    

     何香凝《梅雀图》

     1908年9月25日,何香凝在东京生下儿子廖承志。在此之前,由于羸弱多病又怀孕在身,她无力应付繁重的课业,只能被迫退学。但在生子半年后,何香凝便复学转去日本私立女子美术学校学习画画。

     据廖承志介绍,何香凝之所以改学绘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孙中山要组织武装起义,需要起义的军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等,因而需要人设计,把它画出来”。

     在学校里,何香凝除接受老师端馆紫川先生讲授的山水、花卉画外,还每周两次向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璋学画狮、虎等动物。在之后的革命生涯里,美术成为了何香凝的斗争武器之一。她不停地拿起画笔,表达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无情鞭挞。

    

     何香凝书法作品

     雷厉风行的“欧巴桑”

     自从进入同盟会后,何香凝便成为了组织的大管家,成员们都打趣地称呼她为“欧巴桑”。孙中山手头没有钱时,就会对她说:“欧巴桑,给我几十块钱。”何香凝娘家补贴的钱财,大部分用在了革命事业中。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角逐在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许崇智等人之间展开。汪精卫出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成为第一号人物,国民党右派大行其道。

     1925年8月20日上午9时左右,廖仲恺与何香凝以及监察院委员陈秋霖同车来到中央党部门口。廖仲恺下车后刚刚迈上台阶,就遭到埋伏于旁边的四名凶手的狙击,中枪后在送往医院途中离世。

    

     何香凝《虎》

     廖仲恺去世后,时任国民党代理妇女部长的何香凝正式走到政治斗争的第一线。在国民党中,何香凝的声望极隆。她斥骂右翼分子,“拍案顿足,几乎把地板跺裂”。

     1928年年底,何香凝为反对国民党清共而毅然发表声明,“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她说:“我是遵守孙中山的遗言,吾宁以画笔栖迟,维持清苦生活,不愿同流合污,做国家民族的罪人。”

     1929年,何香凝与友人组建“寒之友社”,每日以绘画、吟诗和读书为事。那年秋天,她漂泊欧洲潜心画艺,排遣心中郁结。在此期间,她的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先后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

    

     何香凝书法作品

     1931年,何香凝从法国巴黎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发表《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宣言》,并集海上名家举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自此之后,何香凝便走上了以画笔抒情明志的道路。

     笔尖聚国魂

     何香凝遵从孙中山的临终嘱托,成为宋庆龄身边最可信赖的至交。她曾在上世纪30年代初绘《菊石图》赠予宋庆龄,激赏之情溢于言表:“唯菊与石,品质高洁;唯石与菊,天生硬骨。悠悠清泉,娟娟明月;唯菊与石,品质高洁。”

     1938年后,迁居香港期间,为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她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将自己所做山水花鸟赠送或出售给了华侨,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

    

     何香凝《松菊》

     晚年,何香凝担任过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还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真可谓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受到的推崇也是当世无几。

     何香凝的生命经历了94度春夏秋冬,大多数岁月都是在严酷险恶的环境中度过的。她曾在一幅《梅花水仙图》上题诗言志:“一树梅花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

     1972年9月1日凌晨,何香凝魂归道山,与廖仲恺合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墓地。这一对革命夫妻分别了将近半个世纪,尽管天上人间早已非复旧观,但他们相知相爱的灵魂永远都不会变得陌生和疏离。

    

     何香凝《梅》

     画中风骨

     何香凝早期的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后来又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她擅作花鸟猛兽,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

     何香凝的画作立意讲究,一反传统女性绘画的柔媚习气,体现出她刚烈的个人性格。她钟爱猛兽题材,常以狮、虎等形象寓意国家的崛起和强大。她一生的艺术创作,无疑是其革命精神和救国理念的延续。

     由于何香凝与岭南画派创始人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同为广东籍画家,又曾有过相似的日本求学经历,画风也都受到日本的影响,且又与这三人有过交往,不少学者认为可以将何香凝归为“岭南画派”,甚至认为“二高一陈”应改为“二高陈何”。

    

     何香凝书法作品

     但从上世纪30年代后,何香凝的画风开始有了明显转变。在题材上,其已由之前的狮、虎等动物画,转化为历代文人所钟爱的梅兰竹菊。当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何香凝就把对时局的满腔悲愤发泄在画纸上,“专画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和百岁长青的松”。

     此时何香凝的画风已经与岭南派诸家宣扬的折衷中西大为迥异了,列为同一阵营显然不合适。据廖承志介绍,在“解放战争”时期,何香凝绘画的风格又有所改变,题材虽依然是梅、松、菊、山水,“但不似前期的悲愤,而是豪放开朗”。这种画风一直维持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直至她九十岁以后。

     ————

     何香凝(1878-1972),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今广州市芳村区)南海人。著名画家、诗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 特别推荐 |

     艺术·美学·品鉴

     ▼

     邵大箴书法订制 | 曾翔书法订制

     玄一朱墨书法订制 | 李晖篆刻订制

     肖文飞书法订制 | 刘彦湖三言联订制

     石开书法订制 | 李妙染书法订制

     董玮书法订制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米艺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