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贤伦:雅者无需自高,俗人也可风流 | 大米艺术
2018/11/15 20:50:00发现未知之美 大米艺术

     [ 本文共计2706字 · 建议阅读5分钟 ]

     文 / 鲍贤伦

     一幅好的对联,可谓用心良苦,用笔也良苦,要在方寸字之间突显出大境界,说易也易,说难也难,其中的分寸感,非是有意追求,而是无意获得,用鲍贤伦先生的话说:“安妥”为妙。

     ——施晗

    

     鲍贤伦

     对联创作最容易。将10或14个“字”写安稳妥帖便成,考究行气章法之类几近多事。所以写对联成为初学者由临到创的首选,也是成熟书家“苟且”于懒惰本性的避风良港。

     对联创作也最难。难就难在不易生动。比如在安妥中能不能寓奇造险,那奇与险又不能显露在外一目了然;又比如在安妥中能不能营造出宏阔的气象,这实在是考验书家以少胜多能力的试金之石。

     对于对联创作来说,把有限的几个大字写安妥,这是必须的。只要有一个字不行便十分刺目,如果玩七倒而八歪肯定不忍卒看,假使笔触字形墨色花里胡哨还怎么会是一件好对联?这其中的病因多半是轻视了安妥之于对联的极端重要性。

    

     鲍贤伦书法作品

     追求对联的生动性当然是完全正当的。比如在一张白纸上不打格子、不折格子、不利用瓦当影底而直接书写,就有助于放松一些不必要的束缚;比如“横平竖直”的原则也可以变通,但“横不平”比“竖不直”的自由空间要略大一些。竖直不直关系到对联纵向气脉的贯通,而横平不平没这个负担,反倒可以利用横势获得字形的张力;比如墨色变化也是应该有的,但不应该是被设计编排出程序来的那种,区区十几字硬要弄出反差强烈的所谓丰富,实在是小儿科的很;又比如不必太在乎“毛病”,有时恰恰是一个病笔使全篇由妥帖变为了生动,病与不病真不能狭隘僵化地视之......

    

     鲍贤伦书法作品

     总之,涉及生动性的诸因素都有个分寸感的问题,一般说来是有意追求而无意获得。只要匠心可见就还未到自由而自然书写的理想阶段。

     对联创作还会遇到一个纠结:作为“公共景观”的功用性质,使书者不得不顾忌大众的观感(文字辨识与审美判断),而收敛太过,鲜明的艺术个性又心有不甘,这种游移飘忽的心理障碍,对创作的不利影响超过任何技能因素。

     如果能从根本上看穿了或许也简单,那纠结不过就是文人雅士的自恋与所谓服务道义的混合。对联源自门板桃符,本是民俗之物,是文人将其雅化出种种精致的条规,于是乎雅俗泾渭了。

    

     鲍贤伦书法作品

     其实卖浆者流书写的门联倒更“象”门联。所以,雅者无需自高,俗人也可风流,各自按心的欢喜写去。世界是很小,但可贴门联可挂门联之处很多很多,自家门上自家写,才是最动人的景观。

     我本也是个不好动的懒人,又能写大字隶书,于是最喜欢写对联。写多了就没法不熟练,似乎也写不出什么毛病来,这其实已掉进“平庸”的陷阱。于是在比较闲适的时候,我也会尝试别种可能,特别期待着那种“不似对联、还是对联”的境界

     ————

     鲍贤伦,浙江鄞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 特别推荐 |

     艺术·美学·品鉴

     ▼

     邵大箴书法订制 | 曾翔书法订制

     玄一朱墨书法订制 | 李晖篆刻订制

     肖文飞书法订制 | 刘彦湖三言联订制

     石开书法订制 | 李妙染书法订制

     董玮书法订制 | 冷柏青书房联订制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米艺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