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书写过程,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 大米艺术
2019/3/4 20:58:45用艺术定义未来 大米艺术
[ 本文共计1462字 · 建议阅读3分钟 ]
文 / 石开
缺憾,也是一种美。书写中的小小缺憾,有时反倒弥足珍贵,甚至改变作品命运,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所以,不必执著书写中的“对”与“错”。书法的难能,在于无法。
听石开老师讲故事,区别太“执”与无“执”,区别书法“艺术之美”与读者“审美需求”的差别。
——施晗
爱好集邮的人士都知道,邮票错版、或出现印刷失误而形成的“变体票”,十分珍贵。书画作品也有类似现象。
文革之前,名家字画非常廉价。北京琉璃厂的几家画店挂有乾隆皇帝的亲笔楹联,索价只在四五十元人民币左右,还可以适当还一点儿价。
石开书法作品
偶然间,发现同出乾隆帝之手的一副对子却要价一百二十元,看看与其它的没有什么不同,感到奇怪,于是询问店主。
店主指着该七言联首字的第一笔说,你没瞧见那第一笔是淡墨写的吗?
乾隆御题穿洞至石室诗 保利2010春拍 成交价380.8万元
原来皇帝写字非同一般百姓,大概很是庄严慎重的,侍候笔墨的太监又岂敢丝毫懈怠,想是墨未磨浓时必不敢让皇上老儿亲笔的,究竟如何会出现淡墨痕实在不得而知。
据店主说,像这样的“情节”,百中也难得一,所以要格外要价了。
齐白石书法作品
齐白石向来作画认真,偶尔画好钤印时失望 ,却被有心的收藏者“慧眼识珠”,这实在是“市场”在起作用,而非创造者的本意。
艺术原本应追求完美,但审美心理有时会注重“缺陷”和“未完成感”,人们欣赏断臂维纳斯和《祭侄稿》一类的手稿,便出于这种审美需求。
石开书法作品
当创作者了解到人们这种特殊的审美需求时,有时会有意制造一些“情节”去迎合这种需求,兹举例如下:
潘天寿喜欢在自己的大画上长题、每长题便脱字,每脱字便在它处更正题记。因为这种情况屡屡出现,不得不使人怀疑这闪失是否是有意的安排,但无意也罢 ,安排也罢,终因这些“情节”屡见不鲜,而失去了物稀而贵的价值。
潘天寿书法作品
毕伽索有时会在自己完美的画面上,用小尖刀划出道道不规则的刮痕以造成被破坏的感觉。这与吴昌硕用布鞋磨擦印面使之受损似乎是异曲同工。
无疑这是在制造“情节”,只因这种制造法已与创作技巧混同,也就不觉得怎么可贵了。
潘天寿书法作品
“情节”可以制造,而只有在自然状态下的制造才得可贵。
人们喜欢诗人的手稿,就因为那些涂改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产生的,如今有些书写者模仿这种涂改,无病呻吟,虽然作品有时也确有些“缺陷美”的效果,但其创作心态是不好见人的。
齐白石书法作品
解放初期,齐白石闻知家乡湘潭进行土改,他大儿子在老家掌管的四百亩不仅要被没收,还要扣地主的头衔而吃苦头。便上书××,苦陈那些田地是他平生卖画收入购置的,非剥削得来,请求格外开恩。
毛主席恋乡情,将信批给湘潭县处理,虽然最终大部分田地还是充公,但总算没有扣上地主帽子。
石开书法作品
当时处理此事的县委书记杨第甫数年后进京见到齐氏,老人仍然感激涕零,画了一幅牵牛花相赠,题款为“第甫乡先生,白石白石白石,九十六”。
老人边题字边说:“我年岁大了,腿不方便了,这里就算给你三叩首了”
石开书法作品
以签名代替叩头的不知古人有否先例,但一连签三个名的,不仅未见于前人作品,就是在齐氏大量画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像这样的情节大概在古今中外艺术品中也属既稀罕又动人的了。
————
石开,福建省福州市人,历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等。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 特别推荐 |
艺术·美学·品鉴
▼
邵大箴书法订制 | 曾翔吉语订制
石开书法订制 | 李晖印章订制
李妙染书法订制 | 刘彦湖三言联订制
玄一朱墨书法订制 | 肖文飞书法订制
邵岩书法订制 | 冷柏青书房联订制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米艺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