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夏海:陋室可铭 德者居之
2014/10/14 党建网微平台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刘禹锡二十一岁中进士,宦海沉浮五十年,主要政绩是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并称“二王刘柳”,同为核心人物,推进永贞革新;最大特点是改革失败后,屡遭贬谪,但始终保持刚毅不屈、达观进取的精神状态。在诗文方面,有《刘宾客文集》问世。

     刘禹锡为诗为文,强调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即“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其中“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刘禹锡诗文大都清新华丽、风情俊爽,融睿智与诗情于一体,具有开阔的空间感和流畅的时间感。他学习民歌创作的《竹枝词》,朴素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他回顾历史创作的咏史诗,意象深远,表现出阅尽沧桑变化的沉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开朗襟怀创作的山水诗,视野宽广,充满了豪迈俊朗的阳刚之气:“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白居易认为:“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梦得即刘禹锡,诗豪一词,正确概括了刘禹锡诗文的特点。《陋室铭》为刘禹锡散文代表作,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名作,称得上古代散文的精品。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诗歌、散文在唐朝有了极大发展,其中诗歌达到了巅峰;散文有古文运动,也是成就辉煌。《陋室铭》兼融诗文之长,既采用散文形式写景、叙事,又以诗化语言抒情、议论。文章珠圆玉润、朗朗上口,富于音乐性,具有节奏感,运用比兴、对偶、白描、隐喻、用典、押韵等手法,塑造了生动形象,创造了优美意境,抒发了馥郁浓烈的诗情。文章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环境和主人心境,表达了作者高尚的精神意境,这就是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清静高雅的心胸情怀。文章以“陋室”为主体,以“德馨”为灵魂,描述了一个室陋人不陋的故事,揭示了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辩证关系。

     《陋室铭》全文八十一字,以比兴开始,由室内所见之景,写到室中往来之人,进而道出室中所行之事,诗化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陋室高士图。画面浑然一体,结构可分三层。第一层次点出文章的主旨:陋室不陋,唯吾德馨。文章由山、水、仙、龙入题,认为平凡的山、水,因仙、龙相伴而生灵秀;居处的简陋,因主人的品德高洁,不追名、不逐利,而显得蓬荜生辉。第二层次是描写居室的环境和日常生活,生动形象地表明:陋室不陋,唯吾情调高雅。一是用对偶句写出陋室环境的幽静,春草绿色,生机盎然;二是写出陋室的往来之人,都为高雅之人,均非平庸之辈;三是写出室中主人的行为,随心所欲、弹琴读经,乐天知命、恬静自适;四是写出陋室的清洁,没有官场的嘈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次使用同类比附的写法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题:陋室不陋,唯吾景行前辈。文章以三国诸葛亮和西汉扬雄的居室作比附,最后以孔子语总结全文,强化陋室不陋、德者居之的题旨。

    

     品读《陋室铭》,很容易联想到刘禹锡撰写铭文的故事。透视《陋室铭》的撰写过程和背景,既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可全面认识刘禹锡的人品人格。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得罪了一些高官宠臣,被逐出洛阳二十年之久,其间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时年已是五十二岁。在和州期间,刘禹锡遇到无良官员和势利小人,半年内不得不搬三次家。

     按唐时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内三间厢房,而和州知府趋炎附势,见刘禹锡遭贬流放,就故意刁难,降低标准,在城南安排三间民居和小屋,让刘禹锡临江而居,这是第一次搬家。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搬进去后,不仅没有不高兴,反而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即“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府看了对联,认为他对贬谪不服气,还想着要争辩,就让刘禹锡从城南搬到城北,住房由三间减为一间半。刘禹锡第二次搬家,看到新的居处依山傍水、杨柳依依,怡然自乐、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府知道了,恼羞成怒,恼他执迷不悟,怒他清高自恃,指使人将他的住所搬到城里,只有一间房,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绝处让人逢生,逆境使人坚强。刘禹锡第三次搬家,尽管身处斗室,依然乐观开朗、斗志不减,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以志警策。《历阳典录》记载:“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碑成之日,和州城内沸沸扬扬,路人争相传诵,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因此,《陋室铭》是刘禹锡对官场险恶、人情冷暖做出的昂扬而诗意的回答,更是刘禹锡不甘沉沦、达观进取品格的写照。

    

     《陋室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最大的哲理就是如何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物质与精神,既是一对哲学范畴,又是一对伦理范畴。从哲学上说,物质更具决定性。存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从伦理角度分析,精神更具积极意义。因为人生的物质享受是有限的,这种有限受到经济科技发展的限制,譬如电灯,在农耕文明,不可能用上电灯,大都是油脂照明。只有在工业时代,才可能使用电灯。这种有限还受到人体接受能力的限制,譬如饮食,一个人尽管喜欢山珍海味,而他的肠胃有限,却只能摄取少量的美食,受不了天天的美味佳肴,否则会影响健康。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却是无限的,正如法国文豪雨果说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一个人一旦确立了正确的信仰和理想信念,就可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而且,不同追求的人,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风景。一个重在精神追求的人,必然会有完美的人格、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从而抒写人生的辉煌;即使身处逆境,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和操守。反之,一个重在物质追求的人,必然为物欲所累,造成精神贫困,由于没有精神支撑,就可能会沮丧沉沦;如果遇到挫折,甚至会为了物欲而丧失操守和气节。

     《陋室铭》从三个维度论证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对人生哲理作出了诠释。一是山与仙的关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意思是,山不一定高大,只要有神仙就会有名望。神仙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现象,在古代传说中,意指经过不断修炼和领悟,人的肉体得道升华、心灵境界实现超越,具有一定超能力和神位,是道教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超越生死的神界人物,是古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在《陋室铭》中,仙是精神的隐喻,山是物质的隐喻,仙比山重要,山依仙而名。二是水与龙的关系,“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思是,水不一定深广,只要有蛟龙就会有灵验。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图腾和象征。神话传说中的龙是神异动物,行云布雨,能大能小,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于无形。能升能隐,升则飞腾于天空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中华民族素称龙的传人,龙的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伦理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和兼容并包的文化观。在刘禹锡看来,龙是精神的象征,水是物质的象征,龙比水重要,水因龙而灵。三是室与德的关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居处虽然简陋,凭着我的德行却能传播芳香。有德者居陋室,虽陋无妨,更会受到尊敬和尊重,否则,德不馨而居华室,也会受到鄙夷和谴责。在这里,室还象征着作者困窘的人生,德暗喻着作者傲视忧愁的气概和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陋室铭》告诉人们,一个人只要有精神、有道德,无论物质多么贫乏、居处多么恶劣、人生多么曲折,内心总是坦荡的,环境就是美好的,因而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阐述了健康的人生方式。人生的精神追求,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予以支持和涵养。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精神追求。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实质是工作之外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就是读书交友、琴棋书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声色犬马,追求感官享受。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学习和交友两种生活方式,认为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陋室铭》介绍了三种生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交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是,到陋室来谈天论地的都是有学问的人,进出陋室的没有文盲和市侩之徒。人是社会的人,与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多数交往是应酬或工作关系,对人的内心世界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真正影响人品人格的,是朋友之间的交往。好的朋友,可以帮助提升和完善人品人格,反之则是损害。所以,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对自己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实的人为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便是对自己有益;与偏执固陋的人为友,与虚情假意的人为友,与谄媚逢迎的人为友,就是对自己有害。健康的生活方式,既要重视交友,更要重视交益者之友。

     刘禹锡十分重视友情,他与柳宗元的交往是患难之交,是益者之友交往的典范。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与柳宗元都遭受贬谪,刘被贬播州,即今贵州遵义,柳被贬广西柳州。播州比柳州更为边远和艰苦,刘又有高龄母亲需要赡养,柳知道后不禁大哭,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随后即上书朝廷,要求将其贬至播州,调换刘到柳州,“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后来,刘改贬连州,即今广东连县。而刘禹锡对柳宗元也是情深义重,柳客死柳州,刘花毕生之力,整理刊印其文集。这是多么深厚的朋友之情,千百年来令人感动不已。同时,读书学习是重要的生活方式,这就是“阅金经”。金经是用泥金书写的佛家经典,泥金是用金箔和胶水调和而成的金色颜料。刘禹锡早年随父拜访过江南著名的禅僧兼诗僧皎然和灵澈,研读过佛学。刘阅读佛家经典是自然的,但《陋室铭》中“阅金经”应有象征性,泛指读书学习。对于塑造人品人格而言,读书学习是可靠、有效的途径,甚至比交友还重要。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被你厌弃或被它厌弃,但只有书卷,你不会厌弃它,它也不会厌弃你,真可谓:相看两不厌,唯有万卷书。与书卷为伴,是人生最重要的精神追求,既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提升素质,从而达到“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外,弹琴也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即如《陋室铭》所言:“可以调素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认为琴棋书画,既是修养身心的重要途径,又是修养身心的显著标志。农耕时代的读书人,都很注重琴棋书画的熏陶,人的灵魂在清雅的琴音中得到净化,在净化中追求精神的永恒。

    

     《陋室铭》表白了高远的人生志向。志向是人的精神追求的成果,也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刘禹锡自小就立下高远志向,即“少年负志气”,“忧国不谋身”。有志者事竟成,因为有志,刘禹锡在第一次被贬之后,写下《砥石赋》,“雾尽披天,萍开见水。拭寒焰以破眦,击清音而振耳。故态复还,宝心再起。即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从这段话可知,刘禹锡把自己遭贬的不幸视为宝刀蒙垢,不以为耻,而要励志守节,不仅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劲节和待时而起的雄心,而且表现出自信旷达、傲骨铮铮的士大夫之风。因为有志,刘禹锡始终不向权贵和小人妥协,这可从他创作两首“玄都观”赏桃花诗中得到印证。

     第一次被贬朗州,即今湖南常德。九年后,刘禹锡被召回长安,以期重用,他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中用桃花讽刺朝中得势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认为这些小人都是在我刘郎这样的俊杰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爬上去的。因为这首诗,刘禹锡再次被贬,一去就是十四年。等他回到长安,玄都观里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荒草一片。倔强的刘禹锡竟然忘记了前车之鉴,特地去玄都观看看,写下《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中用桃花和种桃道士讽刺比喻打击永贞革新的权贵们,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后悔,也不因屡遭贬谪而屈服。在追问种桃道士哪里去的诗音中,再次显示出坚韧不拔、傲岸不屈的性格。因为有志,刘禹锡即使身居陋室,仍然强烈地向往着建功立业。

     《陋室铭》用了两个典故表达心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是指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政治家,相传他曾隐居在南阳隆中的茅庐。出山之后,辅佐刘备完成帝业,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后来民间和文学作品把诸葛亮塑造成智慧和忠义的化身。子云是指扬雄,西汉后期著名文学家,相传成都草玄堂是扬雄的旧居。扬雄为人简易清静,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早年以写赋知名,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扬赋》、《逐贫赋》等作品问世;晚年致力于思辨,著有《太玄》、《法言》等哲学著作。刘禹锡所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我的陋室好比诸葛亮在隆中的茅庐,犹如扬子云在成都的草玄堂。真实含义则是,我渴望像诸葛亮那样,在政治上建立功勋,像扬雄那样,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刘禹锡把诸葛亮、扬子云作为自己学习效仿的榜样,更是洋溢着旷达乐观的胸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因为有志,刘禹锡能够内心平静、坦坦荡荡地面对陋室,不感到寒酸,不感到低人一等,因而《陋室铭》最后宣称:“孔子云: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只要我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无论居于何处,无论面对怎样恶劣的环境,都改变不了我的君子人格。

    

     《古文观止》在编选《陋室铭》时指出:“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这是《陋室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教养的人。人的一生有很多追求,从物质与精神的角度分析,人生的物质享受是有限的,精神追求却是无穷的。生活可以贫困,道德品质却只能高尚。从主体与客体的角度分析,人生无非有对内追求与对外追求两个取向。对内追求是立德,即人格的完善、道德的圆满、知识的充实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对外追求是立功,即事业的成功,你是老师,就希望桃李满天下;你是作家,就希望著作等身;你是科学家,就希望发现发明创造;你是官员,就希望得到提拔重用,有更高的职位,等等。对于主体能力而言,对内追求与对外追求是有区别的,对内追求是自身可以控制的,而对外追求受到机遇、条件、环境等多重因素作用,则是不可控的,正如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所说:“我求索我得不到的,我得到了我不求索的。”因此,任何想成为有道德和教养的人,都应注重对内的追求,淡化对外的追求。注重对内追求,是有德行的表现;淡化对外追求,实质是淡泊名利,也是有德行的表现。按照儒家修身的要求,对内追求有着丰富内涵,它是好学,“好学近乎知”;是力行,“力行近乎仁”;是自省,“吾日三省吾身”;是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养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当然,对内追求与对外追求是互相联系的,一定意义上说,立德是立功的基础,立功是立德的外化和延伸。正确的人生选择,是要在塑造良好人格和完善道德品质过程中建立功勋、追求卓越、创造辉煌,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来源:党建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关注公众号:党建网微平台

     微信号:zxbdjw

     党建网微平台——传播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相关信息 传播全国各地党的建设相关信息

     温馨提示:获得更多分享方法: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我们

     2、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微信公众账号】中查找:zxbdjw

     3、通过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党建网微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