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德”
2015/7/6 党建网微平台

    

    

     关于朱德,他的军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无数的“零零碎碎的回忆”,展现出朱德的情怀:立德树人、勤俭持家。

     有德才有信仰。朱德的信仰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通过日常的点点滴滴体现出来的,并贯穿生命的始终。朱德在滇军任职时,已是中将军衔,月薪2000银元,这在当时不啻一个天文数字。一边是个人的功名利禄,一边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共产主义,他义无反顾地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从1922年起,党就成为朱德的全部生命。在长达5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朱德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从南昌起义失败后带领队伍上井冈,到红军长征途中忍辱负重、坚决同张国焘的分裂作斗争;从提出“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经验”,到政治学习终身不辍,朱德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追求。1976年朱德去世时,最后对家里人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做无产阶级”,可以说,“要做无产阶级”这六个字影响了他的一生。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追求。“粗茶淡饭,够吃就行;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这句话是他的真实写照,也印证了勤俭持家的家风的真义。从加入共产党起,他就自觉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全新的无产阶级的代表。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德在家里就建立了账本,每一分钱,每一笔账,都清清楚楚。朱德作为开国元帅,应该领取元帅工资,但他看到毛主席、周总理工资是649.6元,就主动提出降薪,不领取元帅的工资,也拿649.6元。为减轻国家负担,他又连续三次主动降薪:1957年降为579.5元,1959年降到460元,1960年以后降到404.8元。为人民谋利益,放弃个人私利,这是朱德作为纯粹的共产主义者作出的利益选择。这一利益追求是与他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朱德高尚的品德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如何正确看待荣与辱问题。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朱德坚守信念,坚持原则;但在个人名利的问题上,他则淡泊处之,从不斤斤计较。

     在“文革”中,面对特殊年代加诸己身的不公平,朱德泰然处之,安之若素。当“井冈山会师”被篡改成林彪与毛泽东会师,朱德只是不屑:“历史是改变不了的!”,当“朱德的扁担”变成“林彪的扁担”,他又诙谐道:“先借给他用一下,反正是要还回来的。”面对困境,朱德以高尚的情操,大海的胸怀,影响和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作者:李自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监制/苗遂奇 责编/郭慧 编辑/刘文韬 制作/武淳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党建网微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