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驴友“朋友圈”是这样的
2015/11/2 党建网微平台

    

     现在大家的朋友圈,常常被各种旅游照“侵占”了吧?

     不过,在科技不发达没有照片和微信的古代,旅个游该怎么发“朋友圈”呢?

    

     《徐霞客游记》

     1最原始的方法:写游记

     早期

     既然不能拍照,古人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用文字记录,形成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各种游记。

     西周时,周穆王的西行之旅可能已经到了今天的昆仑山一带,传世文献《穆天子传》很有可能是对这一事件的记录(仍有争论)。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王纲解体,“士”阶层开始参与到旅行队伍当中,只不过目的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要审时度势找靠山,最终间接带动了当时的旅游事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到了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上层基本被门阀贵族所统治,大多数底层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于是出现了许多完整的游记作品,比如郦道元的《水经注》,东晋法显的《佛国记》等。

     唐朝时,科举取士盛行,调动了中下层士子远游的热情。同时也出现了去国外旅游写游记的人物,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玄奘圣僧。他将自己西游的过程口述出来,由其徒弟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算是当时最有名的游记了。

     明清时期

     当然啦,说到游记,不能不提最有名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明末杰出的旅行家,被称为“游圣”。在他50多年的生涯中,游历了当时全国的十四个省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北京、天津、上海 19 个省市,在此期间写下了 60 多万字的游记,将祖国大地山川记录下来,可以称得上古代游记当中集大成者。

     据统计,在《徐霞客游记》中,有名山游记17篇,记述的各类洞穴540多个,泉水69处,题名、碑碣、摩崖石刻达240多方。先后考察记录了61种地貌类型,24种水体类型,170多种动植物,1259座名山大川。可以想象,这些东西如果转换成图片,那还不天天都刷爆你的“朋友圈”啊,估计徐霞客很快就会被屏蔽了。

    

     展子虔 《游春图》

     2最需要时间与记忆的方法:绘画

     既然古代没有相机,那看到好山好景,觉得文字无法描述得当的话,那么就画出来吧。中国的山水画写生与西方油画不同,更多蕴含了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感悟,有时是现场写生,有时是游历之后记忆性的描述。

     中国山水画最初并不追求逼真,而是追求意境之美,画面也讲究虚实、阴阳协调、雄浑等各种美感。画家基本是寄情于山水,但并不临摹。隋唐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已经日趋完善。那段时间的山水画家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展子虔,其代表作《游春图》,不但体现了山的气势,人和色调的搭配也十分巧妙,表现了春天的景象。

     吴道子在当时既擅长人物画,同时也会山水画,曾经被唐明皇诏去画嘉陵江水。而吴道子并不是对着实景画的,完全是凭借记忆。他到嘉陵江之后,将好山好景一幕幕记下,仅仅一日就画了出来,将嘉陵江的一山一水、一丘一壑都画到了引人入胜的境界。

     可见,此时虽然没有照片,却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全国的大好河山。只不过,因为画作都包含了作者的体验与精神,跟实际山水的出入肯定还是有的,我们可以看作是古代版的“美图秀秀”,毕竟即便是现在传到朋友圈的照片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泰山石刻

     3最能体现“文艺范”的方法:赋诗刻碑

     绘画这种事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更多文人会选择赋诗,部分人还会把诗刻在石碑上,用以表现对山水的感悟。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从魏晋开始。曹操的《观沧海》为我们提供了山水自然的审美意象,从诗中就可以感受到秋日沧海的壮美。后来,文人在金谷集会和兰亭集会时,在大自然美景前吟诗作赋,抒发心中的心意,所以有时会带有政治色彩。

     唐宋时,山水诗的艺术手法已经成熟,加之是诗歌创作的高潮期,自然产出了大量山水诗。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大诗人基本都描写过山水,比如王维、李白、柳宗元、欧阳修等等。他们时而有感而发,时而寄情于景。有些地方恰恰是因为这些人的诗才变成热门景点,比如黄鹤楼、庐山、寒山寺等等。

     古人有时候也会像我们现代人那样,在石碑上刻记,不过他们刻的可不是“到此一游”,而是诗作。

     这里要指出,古人是在科技不发达时,将自己的感悟刻在石碑上,许多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但不会破害环境,反而成为今天旅游的景观,这与“到此一游”可不一样,大家今天出去旅游,还是不要有这样不文明的行为。

    

     苏州狮子林

     4最任性的方法:将景点搬回来

     说起旅游,还得提一个十分热衷此道的人,那就是乾隆皇帝。这位“盛世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显示自己治下的江山多么富裕,当然也有治河等因素的考虑,曾经先后六次下江南。

     当时,江南造园之风大兴,园林艺术的发展也进入到成熟阶段。相比江南园林的精巧与雅致,雄伟壮观的皇家园林在乾隆帝眼中顿失光彩。乾隆在南巡过程中,除了政治活动之外,就是到各处游山玩水,赏花观景。不过景色再美,离开了也就看不到了,对于江南山水美景不能忘怀的乾隆帝对此耿耿于怀。

     乾隆帝最喜欢搬的景色就是苏州的狮子林。狮子林是元代僧人所建的佛寺园林,此园林的奇石之景,元明两代的诗人题咏不绝,还有许多画家为之绘图,最有名的就属倪瓒所作的《狮子林图》。乾隆帝就是从这幅画里初识狮子林。乾隆首次南巡并没有机会去造访狮子林,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得知狮子林旧址后大喜过望,立即前往游赏,此后的四次南巡几乎是每次必到。第四次南巡后,乾隆决定把景观搬回皇家之地。于是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1771一1772 年),在长春园中仿建了一座狮子林。然而他还嫌不够,又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在避暑山庄再次仿建了一座文园狮子林。

     乾隆帝这种“IMAX巨型3D实景朋友圈”的晒旅游方式,当然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能进入到他的“朋友圈”的也不是普通人。对于大多人来说,旅游更多的是增广见闻,除了体会大好河山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是寄情山水的好途径。

     (来源:观察者网)

     监制/单庆 责编/郭慧 编辑/王碧薇 制作/付天

    

     觉得不错,请点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党建网微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