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一"而“及三”的智慧
2018/9/5 6:58:26 党建网微平台

    

    


     著名作家贾平凹倡导举一反三式读书,他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归纳为“触一通三”法。他认为读书一定要面阔而不可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都要读。若读书面窄,见识就不多,思维就不活,触一而不能通三。甚至,他连植树造林、烧菜做饭类的书籍也都有所涉猎。由此,认识、理解问题的思路就越来越开阔,遇事也就能融一而得三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可生万物。”一个人终其一生所学,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来说,无疑是大海之滴水、宇宙之尘埃。读书学习,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是思维的方式、认知的方法和探索的精神。

     读书是这样,做事也同样如此。遇到一件事,处理之后还要多想想,这样做是不是最佳的方式,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今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能不能总结以往经验、汲取昔日教训,把握规律,有章可循?这就是从融会贯通到触类旁通。由此,能够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掌握更好更巧的方法,做起事来就会从容淡定、轻松自如,处理问题也就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有言道,“隔行如隔山”。其实,应该说,“隔行不隔理”。如果能做到举一反三,理通也可不隔行。英国一位桥梁专业的本科生,考研究生时报了医学骨科专业,结果被顺利录取。桥梁工程与人体骨骼在力学结构上是极为相似的,但改行转专业要有前提,一是要知桥梁的“理”,二是能通骨科的“行”。而这位学生恰恰做到了从“一”来认识桥梁的基本构架和本质特征,不断加以消化吸收,再由此及彼、由点到面触及到骨科这个“三”,并准确把握了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举一反三的本质即为拓宽思路、活跃思维,做到以事论理;既要看到“一”,更要想到“三”,做到触“一”通“三”。人类发明飞机初始,飞机时常出现机翼颤振现象,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后来,工程师们发现蜻蜓飞得既快又稳,由此联想到蜻蜓可能有一种抗颤振的本领。经仔细观察和分析研究,人们发现蜻蜓的翅膀末端有一种暗色素斑,若将它们切除,蜻蜓再飞时就会剧烈摇摆。可见,暗色素斑就是蜻蜓抗颤振的秘诀。于是,工程师们开始举一反三,模仿蜻蜓的这种抗颤振装置,在机翼末端增设了类似暗色素斑的加厚层,从而消除了机翼颤振。

     “知一”而“及三”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做到举一反三,可以带来思想解放,使思维的拓展更加深远,生活的空间更加宽广。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7月31日文,作者:王毅,原标题《“知一”更要“及三”》)

    

     监制/徐遥 责编/刘文韬 编辑/赵瑞熙 制作/唐明涛

    

     觉得不错,请点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党建网微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