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一段疼痛的历史
2016/5/19 10:55:39 会飞的王动

     做纸媒的应该都记得当年中青报的“冰点事件”。冰点周刊曾是中青报的招牌栏目,我对这报纸的一点好感都来自于它。2006年初,冰点周刊刊发了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袁伟时教授的长文《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文中对近代史上的两件大事“火烧圆明园”和“义和团运动”的提出了与我们历史教科书迥然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直接导致了“冰点”周刊主编、副主编被免职、中青报总编被调离等一连串报社高层震动,“冰点”就此一蹶不振。但“冰点事件”却借助互联网的传播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争论。

     十年后,这一事件早已被淡忘,但对中国近代史的某些争议仍然存在。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这种争议只是不同历史观的碰撞,因为近代史相距不远,史料完整,不存在考据上的相左,只有观念上的差异。不可否认的是,建国后一段时期内的左倾泛政治化思潮的确影响了近代史研究的客观性,机械的群众史观让我们无法看到真正的历史。这个问题虽然我们一直在纠正,但学术界的纠偏要远远先于整个社会面的认知。比如义和团问题,我上学时教科书对义和团的评价全是正面的,什么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封建王权的灭亡等等,事实上,义和团运动是极其愚昧混乱,其野蛮残暴程度,尤超过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同样被教科书扭曲,这个愚蠢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像教科书所说的“加速清政府的灭亡”,而只是粉碎了清政府对汉族士大夫阶层的禁锢,汉族士大夫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股肱之臣在剿匪中迅速崛起,制衡中央,才带来了所谓“同光中兴”。客观说,这些年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已经有了一些改观,但还远远不够。历史教育仍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所以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想看到她的真面目,只能亲手去揭开面纱。

     张鸣先生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其实没有揭开历史面纱的那种量级,我更愿意推荐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但鉴于我们的出版环境和我发言的自由度......至少张鸣的书更容易为不明真相的群众接受。辛亥百年前后,图书界一窝蜂的推出很多关于近代史的书籍,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便是其中之一。那天我在张鸣先生微信上看到此书又重新装帧再版,就顺手推荐一下。张鸣并非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大家,事实上,他可能连历史学家都算不上,我们眼中的张鸣好像一个写小杂文的,但从张鸣对时政的持续关注中,能看到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良心。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所呈现的历史,还是值得信任的。再者,作为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的张鸣,重述这段历史也许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不一样的见解吧。这本书是课堂讲义整理而成的,因此行文上有着张鸣老师一贯的晓畅风趣。对于那些对近中国代史有兴趣,又懒得啃大部头的同学,算是个相对便宜的选择。

     用张鸣先生的话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痛史。想来很多人都有这个感受,上学时学到近代史,心中特别沉重,既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恨列强的野蛮骄横。即便如今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回望这段历史,这种疼痛仍在。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回望历史,为的是更好地理解今日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甚至国民性,吾师孔子讲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一段疼痛的历史不该只点燃我们的愤怒,还应该触发我们追索真相的冲动。看看这片土地上到底发生过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被忽略和隐瞒。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