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算哪门子传统美德?
2016/6/16 23:44:10 会飞的王动
先说说什么叫洗脑。因为总是有些疑似“被洗脑”的同学,先我一步发难,把在“被洗脑”的帽子扣到我的头上,或者在我批其“被洗脑”时,有些同学会反驳道,你咋不说你“被洗脑”了?所以,我必须先澄清这个概念,啥叫洗脑。施行洗脑术必备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一、单一性;二、长期性;三、强制性。用文言说就是,常年地反复地强制性地向你灌输某一种观念,这才叫洗脑。比如美帝就经常这么干,自诩他们如何如何民主自由,还逼你背《独立宣言》《人权宪章》什么的,你要说“俺不干,俺就喜欢专政”,那美帝就会恼羞成怒,视你为反美势力,找你喝茶啊,删你帖子啊,说你嫖娼啊,查你是不是偷税漏税啊,总之要搞垮你。大家明白了吧,这才叫洗脑。至于说你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幸福的花园里宣称“信仰共产主义”,那就是你的自由选择了,考试也不考,平时也不必学习汇报,谁也没逼你是不是,所以跟洗脑木关系。
在这个西风东渐的时代,我们社会上确实流行着很多洗脑概念。比如“尊老”。这几年新闻中不断曝出老年人的种种雷人举动,最惹争议的就是公交车“让座”问题。好像老家伙们上了公交车就变身流氓恶霸,不给他让座不行,有的骂骂咧咧,有的动手打人,有的干脆坐人家腿上,种种不堪,令人不得不发出“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感叹。而且问题关键在于,每当此类事件被曝光后,很多人都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即老人流氓举动确实不对,但是,现在年轻人也有问题,如果年轻人能主动给老人让座,岂不正中我们礼仪之邦的下怀,表明我们社会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什么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高尚的念头呢?因为“尊老”观念深入人心,也正因为这一点,某些老年人丝毫不知检点自己的言行,造成“坏人变老”的事件屡有发生。
我要说的是,其实“尊老”这一价值观念,在现代文明社会,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
如果一个概念不解释它的是非对错和来龙去脉,却经过反复强调硬生生灌输给你,以至于你没经过思考就完全接纳了它,这个概念就是洗脑概念。“尊老”就是这种概念。很遗憾,我们社会上还充斥着很多这种概念,你如果不是像我这么爱思考,恐怕不会去想“为什么”,就接纳了它,然后把它当成公理基石来搭建你的价值观。一旦你的价值观成型了,谁想要把这个基石抽出来造成你三观尽毁,你肯定会抗拒。“尊老”亦如此。所以我提醒你,下面我要说的内容可能会令人反感,十八岁以下的同学请在父母陪同下观看。
我们为什么要尊老?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答案显然缺乏说服力。怎么就美德了?传统就一定是好的吗?这涉及到“美不美”谁来评定的问题。如果你任由政府或别人来评定美丑,那么你就该接受它是美的,就像你在几百年前应该接受“三妻四妾”是美谈一样。幸好我们生在一个包容个性思考的法治文明时代,所以“尊老”是不是“美德”,我们至少可以拷问一下。
尊老的传统源自氏族社会,也就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为什么要尊老,这个很好解释。那时候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大家都吃不饱,尊老是种族繁衍的必然选择。有的同学也许会问:“既然大家都吃不饱,又要保证种族繁衍,为啥不尽量给孩子吃呢,反倒更尊重老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的同学太天真了,如果一个吃不饱的原始种群没有尊老的规则,就会让其中的成年人普遍感到生存危机。为了自保,成年原始人会放弃繁衍,节制生育,甚至杀死儿童。即便,我是说即便他们不忍心杀自己的孩子,也会想办法杀别人的孩子,或者不传授生存技能,来降低人口数量,以求得到更多的食物分配。这样就算不造成种族内部争斗,也会让其陷入恶性循环,走向衰落。很多动物都会吃自己或同类的孩子,别忘了,我们人类原本也是动物。这是基本的生存法则。
尊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依靠经验的,而且这种生存经验都是一代代面对面传授的。老年人有更多经验和阅历,他们因此获得更尊崇的地位。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验主义都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最需要生存经验的原始部落里,老年人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会观测天气,认识治病的草药,能预言鹿群啥时到来,这些经验让他们获得了人群的尊敬,看看表现印第安人的电影就知道了。后来生产力发达一些了,老家伙们才走下神坛,但仍旧是经验和智慧的化身,永远高人一等,那么多年的咸盐粒绝不是白吃的。这样的社会,不尊老是不可能的。
尊老最险恶的一个理由,是因为它与孝道捆绑在一起的。这也是我们中国人以及东亚国家为什么比番邦蛮夷更尊老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孝道是我们儒家挣命提倡的价值观念。儒家思想是很现实很功利的,它诞生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必然要考量这个因素,提出更切合实际的施政理念。所以儒家提倡“孝”,就是“亲亲”,尊自己家的老人,并据此推广开来到“爱人”,就是爱每一个人。孝道在大家普遍没饭吃的时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国家不管你,社会不管你,你自家的老人你自己领回家养去吧。你不养就是不孝,不孝就无法立足。但是,仅仅养老,儒家还觉得不够,于是孔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养老还要尊敬老人,要不然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大家都尊敬自己家的老人,老人自然就获得了尊崇的社会地位,这其中还隐含着儒家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别人不尊敬你的父母,那你也别不尊敬别人的父母,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儒家的愿望是通过这种敬老尊贤建立一个金字塔式的稳定的社会结构,有子说的好,“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父权和王权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孝道的确会禁锢人们的反抗念头和创新思想。这就是儒家思想提倡敬老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儒家这套“敬老”的价值观,对于中国各朝各代皇权和社会秩序的巩固,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捋清了尊老的历史渊源,我们会发现,这个所谓的传统美德,包含着大量的功利内容。当它被儒家推崇为一种美德时,用我们历史教科书的话说,它就成为统治阶级维护道德秩序的工具。这不是玩笑。其实在这一轮国学热之前,我们的教育和宣传工作中,还尽量回避“孝”这个字眼。仅仅二十年前,我们还不太习惯说“孝顺”“孝子”这类词,更别提“孝道”了,它们都带着一股旧时代腐朽没落的气息。做文字工作的人大概会有印象,这个我没统计,如果非要统计,可以把1980年到1990年《人民日报》拿出来搜索一下,看其中用过多少次这类字眼。旧孝道是曾经被我们打翻在地的观念,因为它对独立人格和创新思想有着可怕的遏制作用,而且,对孝道的提倡也隐含着政府对养老责任的推卸。所以我说尊老与孝道的捆绑是很险恶的,如果无法剥离这两个概念,质疑尊老就必须先质疑孝道。
孝的表层含义源于人的天性,父母抚养孩子长大,孩子在父母年老体弱时照顾他们,这是基本的感恩之情。但是孝道中突出的不可触犯的家长权威并不属于人性范畴,只是一种附加的有功利目的的道德要求。而尊老,恰恰是这种道德要求在社会层面的延展(尊王、尊上、尊大人都是)。幸好,我们现在提倡的是新孝道,它剔除了“父为子纲”“父权至上”等腐朽道德准则,作为人子,完全可以质疑和反抗父母的权威,不听从父母的意见,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而这一切,表明“尊老”与“孝道”的解锁。你都可以反抗父母了,你何必要尊老呢?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易子相食”这种恐怖早已沉入历史,而人类文明的进步,再也不需要老人的面授机宜,文化教育的普及,打破了年龄与智慧经验的正比,岁数大再不是赢得别人尊重甚至尊敬的资本。老家伙们,你们还能拿出什么让别人尊重的东西吗?对自己父母的尊敬源于感恩之情,对他人父母的尊敬,却已经找不到任何依据了。在法治社会,尊重永远是相互的,千万别说“老年人贡献一辈子”之类的话,他们的贡献已经得到了报酬,除了政府,没有人可能欠他们的。诚然,心智和体力的衰弱让老人们成为弱势群体,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对弱势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但是这不意味着社会要“以老为尊”,更不意味着老年人可以“倚老卖老”,换个角度,妇女儿童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是不是更应该得到尊重?
这个价值观纷乱的时代,每一种所谓的公序良俗,都可以掰开来看看,看看它是否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看看它是否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