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为狗命挺身而出的人
2016/6/18 10:18:41 会飞的王动
若干率先文明起来的同学在朋友圈里转发一个抵制玉林狗肉节的帖子。作为食谱宽泛的大师,我原本无意评价此事,正如武林名宿不屑与晚生后辈动手一般,免得为天下英雄耻笑。再一点这个话题已经嘤嘤好几年了。每年的某个时期,论坛上、微博上都会看到一群人脸红脖子粗地在争吵该不该吃狗肉的问题,而且都特码振振有词。
实在是很乏。
忽然发现有趣的一点。若狗肉节是玉林市的一种营销策略,应该是非常成功的。在爱狗人士的配合下,玉林市这几年名声鹊起。打开知名度是经营城市中最难的一关,为此有的城市不惮“叫春”,有的地区宣传“我靠重庆”,更强悍的市县连“西门庆的故乡”对敢于认领,也是够拼的。而玉林人坐着狗拉爬犁轻轻松松就破了此关。我甚至都知道了玉林狗肉节是6月21日,想不知道都难,架不住爱狗人士咬牙切齿天天念叨。所以我很阴暗地认为,这一切都是聪明的玉林人下的一盘大棋。
关于吃或不吃狗肉的正反方观点我就不细致列举了,盖有传统说、宗教说、风俗说、美食说、爱心说、感恩说、健康说、动物保护说、国际接轨说,林林总总吧。你站在哪一方都能找到八个理由支持己方观点。我善良地推想,反对杀狗吃肉的同学,大约都是近些年养过狗的,对宠物有了感情,将恻隐之心和喜爱之情上升为一种动物保护式的高尚情操。令人欣慰啊。因为我是了解这段历史的,当年生活水平低下,家里养的大黄狗失口咬了人,就被判处绞刑,在院门门框上活活勒死。左邻右舍都来助阵,放血、剥皮、去内脏,柴火灶上的大铁锅里肉香翻滚,美味四溢,所有人都不住地咽口水,眼巴巴地等待一顿美食。那时没听说有人不吃狗肉的。大家太缺乏动物性蛋白质了,也都为解解馋。所谓“闻到狗肉香,佛爷也跳墙”。真的就是这些人,如今成了爱狗人士。这说明什么呢?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馋得瞅谁都像烧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二是部分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将口腹之欲转化为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修养也好,品味也罢,其提升过程原本如此,克制你的低级本能,唤醒你的心灵需求,在约束力和仪式感的作用下体验更高境界的享受,最初也许有一些艰难和障碍,坚持一段时间就柳暗花明了。我们没有非吃狗肉不可的习俗,不吃狗肉也不影响你的美食修炼,只有初级段位的吃货才会什么都想尝尝,相反,养成挑三拣四的毛病,会显得更加有品。
有人吃狗肉,有人拒绝吃狗肉,我更乐意为后者加持。但是,我仍旧不支持抵制玉林狗肉节,甚至比较反感这种抵制。当然,爱狗人士有抗议的权利,有抵制的权利,只要不过激,比如拦人家运狗的卡车、砸人家经营狗肉的饭店,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完全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可是,我还是反感这种抵制。这个社会有太多需要关注的问题了。那么多社会问题,那么多公共事件,你们曾几何时像如今保护狗那样,有勇气站出来说话。你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视而不见,明哲保身,因为你们觉得那些问题都离自己的利益很远。到底多远呢?比玉林更远吗?比一条狗离你更远吗?或许玉林狗肉节真的触痛了你们心中对狗的那点情感,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许多人命关天的公共事件你们不关注不过问,反倒在狗命和狗权维护上,你们挺身而出了。这种护狗来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表示无法理解。
众所周知,欧美国家都不吃狗肉。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提到中国人时还特意加了个定语——吃狗肉的中国人,足见蛮夷番邦对我们大中华独特口味的惊惧。除了宗教禁忌,他们也发自内心地喜爱狗,那些养狗的家庭都把狗当成家庭一员来看待。养两个孩子,养一条狗,似乎是电影里美国中产家庭的标配。花园洋房,阳光绿树,游泳池映出蓝天白云,孩子和一条拉布拉多犬在草地上追来跑去的玩耍。好吧,我对你们的美好向往严重感同身受。问题是,爱与恨都是有梯次的。这人狗和谐共处的美妙图景所在的那个社会与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到底有几分钱的可比性。宗教传统和文化差异使他们的确不必为狗权呼号抗争,但不能因此忽略了他们和他们的祖先为那个社会的自由平等权利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他们是奋斗过的,他们值得拥有那样的社会。
或者,这正是爱狗人士的精明之处,为狗命和狗权而抗争,至少是安全的、不需要勇气和思考的、绝不会被查水表的,还自带爱心光环,还好像关注了公共事件,真是化解过剩情感、寻找共同话题、拉拢微信粉丝、加强异性沟通、提高自身逼格的绝好方式。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