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学的都是下等人
2016/7/10 14:57:15 会飞的王动
大才子黄庭坚26岁任黄州知州。有天午睡,梦到自己来到一处农舍,只见一个白发老妪在香案前祝祷,香案上摆放着一碗芹菜面(这是什么做法?),香气扑鼻。黄山谷是个有名的吃货,估计跟我一样没吃过芹菜面,忍不住端过面条就吃,吃得正嗨,梦醒了。梦中景象历历在目,口中仍有芹菜清香,不免心中纳罕。第二天午睡又做了一模一样的梦,又造了人家一碗芹菜面。梦醒后,黄山谷一想,我身为父母官,总吃人家面条不给钱,何谈四风建设,于是按照梦中路径走群众路线去也。结果还真叫他找到了这个农舍。上前叩问,老太太说,昨日是女儿忌日,女儿生前爱文学,爱书法,爱吃芹菜面,老太太每年都要这样祭奠,因为女儿死时说会回来看她的。黄山谷闻言心中一凛,前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啊,而且他也爱文学、爱书法,芹菜面更是一见钟情。太神奇了有木有。于是请求拜读此女生前作品。老太太打开一个大木箱说,都在这里呢。黄山谷一看傻了眼,原来自己这些年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章,包括考进士的文章,都在这里,一字不差......高考漏题了?还是碰到了盗版商?黄庭坚恍然大悟,这特码是自己的前世,怪不得我这么有才,从来不用功,下笔如有神,比人家多读多少年书啊。
清代袁枚同学听到这个传说,酸溜溜地写道:“书到今生读已迟。”就说跟你们玩不了,你们这些大才子都是上辈子就读书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生而知之”。唐代大儒韩愈在《师说》里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直接否定了“生而知之”这种歪理邪说。不过这是后世儒家的观点。若从儒家原教旨角度看,孔子对“生而知之”这种事是持莫须有态度的。孔子这样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虽然孔丘老师一贯谦虚,但他一再提到“知之次也”,可见他对“生而知之”这种神奇现象是不敢完全否定的。儒家后辈可没那么客气了,孔圣人尚且学而知之,怎么可能有人“生而知之”呢,干脆一棒子打死。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生而知之”是扯犊子,然天赋诚有高下,只不过天赋既不能改变,又无关进取。
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丘是办学习班的老师,开门授课,有教无类。孔子自己也打出广告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你拿学费来,我不会不教你,所以孔子不可能强调学生的个人禀赋差异,说哎你这个智商,你去特殊学校或者信道家吧。孔子拿自己说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说,别看为师智慧过人,其实我也是一点点学习积累来的,而且进步也不快,只要同学们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孔门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进入“一本”的才七十二人,进入“985”“211”被司马迁先生点名的不过四十二人,其中还有十几个人对不上号,成材率真的不高。除了学习班师资力量不足(就一个老师)、学生自身努力等因素外,学生的智力参差可见一斑。
孔子身边名垂青史的弟子中,真有几个智力不高的。《论语》里点名道姓指出:“柴也愚,参也鲁......由也喭。”子羔愚笨,曾参迟钝,子路鲁莽,哪个都不像聪明人,但哪个都建立过不朽功业,影响过中国文明史。曾参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被后世尊为宗圣。子路位列十哲,擅长政事,片言折狱,刚直不阿,忠勇无双,还是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榜样。相比之下,高柴(子羔)名气小一点,却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时间最长的,二十岁就开始做县官,历任过好几个城市的党政军一把手,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很受百姓爱戴。子羔著作颇丰,但多遗佚不存,是现存《孔子诗论》疑似创作者和整理者。
天生愚钝,却能建功立业,选择名师是一方面,关键要好学。所以孔子在《礼记.中庸》里说,“好学近乎智”,这是儒家对“智”的标准解读。孔子教导子路时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这个“知”,现在通常解释为“智”的通假字,表明了孔子对“智”的极为朴素的理解。钱穆先生认为,此句看似简单,却别有深意。世人往往以“不知”为“知”,比如你知马,才知道什么是“非马”,但你不能将“非马”当成一种“知”。这可能有点绕,我亲自举个例子吧,比如你知道π的值是多少吗?你能记住的是3.1415926,后面的无限不循环数字你记不住,也算不尽。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来说,对于π,你就是“不知”,但你却以为你“知”。也许你觉得委屈,你既知道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又能背出前七位,这还不算“知”吗?对不起,孔子就是这么教导的。
孔子心目中的智,必须是诚心正意的大智慧,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知”与“不知”的简单分辨。
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智者不惑”,而且还谦虚道,我没做到啊。问题是,孔子已经自称“四十不惑”了,咋又说自己没做到“智者不惑”呢?这说明孔子对“智”的要求之高,事实上,按照儒家的观点,“智”是没有尽头的,好学是没有尽头的。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到死那天,我能有得“道”的智慧,也算是值了。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就是学死拉倒的意思。后来道家的庄子看出便宜,又开始冷嘲热讽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说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这不是扯淡吗。
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中,唯有“智”看起来与人品无关。但孔子的孙子子思在《礼记.中庸》中提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就说“智”是天下公认的品德,所以“智”绝不是聪明的意思,因为智商高跟道德有毛关系。儒家之智只能解释为好学上进。孔子说:“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孔子的这番话将“智”注入了道德内容,提升为儒家重要概念。
所以,《论语》中提到“智”仅仅才25次,提到“学”却有64次。孔子不否定“生而知之”,你天赋异禀你牛逼,我也不做你生意。我们主打“学而知之”这一品牌,孔老师就是大家的榜样,好好学习一样可以做圣人。我们还欢迎“困而学之”的同学,你有困惑了才来学习,亡羊补牢,时犹未晚,回头把学费先交了。至于“困而不学”这种情况,哪个学习班老师都不能高兴了,都不来学习,我上哪赚钱?孔老师骂曰,“民斯为下矣”,这种人就是最下等的老百姓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