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如此睿智!
2016/7/24 21:17:28 会飞的王动
请点击上方蓝色小字“止于至善”关注我的公众号,与我共享瞎想的乐趣。...............................................................
经常有人问我,大师,你咋那么睿智呢?我一般这样回答:如果我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想象我说出这句名言的效果,对方一般都会羞愧而去。当然也有个别同学不懂礼貌,向我吐口水。我表示遗憾。
不过在众人发自内心的吹捧中,我也重新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以我高达110的智商,野大毕业的学历,实在与“智慧”他老人家不熟。若说我有什么值得介绍的疑似睿智的经验,就是一点点独立思考的习惯。
吾师孔子曾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这话并非谦虚,而是道出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谁也不可能什么都懂,比如一个农夫提出的问题——要不要给园子里的大白菜浇水?该不该勾引邻居家的二肥子?孔子多半会懵逼到“空空如也”,那怎么回答对方的问题呢?就是“叩其两端”。问题往往处于一个相反的双向度的选择之中,比如是非、曲直、高下、荣辱、得失等等。你可以对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完全外行,但只要你抓住这个问题所指的两个变化方向,一点点向中间推演,形成完整的逻辑链,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这很像苏格拉底的思考方式。这个天天在广场和别人辩论的闲汉曾说:我惟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话说的多讨厌,你一无所知还天天跟人辩论?其实苏格拉底的办法也像孔子一样,就是不断地反问对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叩其两端而竭焉”,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呈现答案。
这种逻辑思维习惯就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这些年很流行的一个词。不过这个词表层涵义有歧义,有些人脑子好像被立白洗过一样,也口口声声说喜欢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不是一个人呆着瞎寻思,也不拒绝别人的观点,它是一种开放包容同时又逻辑严谨的思考方式,它会就一个问题至少考察正反两方观点,以便“叩其两端”,寻找事情的真相。比如说眼下流行的一个词“爱国”,这好像是一个不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你问问自己,你接触过“爱国”的反方观点吗?并为此思考过吗?如果没有,那么你的“爱国”就与独立思考无关,你也很可能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也许有人会说,连“爱国”这种近乎天然的取向都要反证,那岂不是什么都得思考,岂不是累死了。有木有捷径呢?假如你想和我一样做一个思想者,那只能保持怀疑和思考的习惯。捷径当然也有,那就是所谓的价值观。价值观虽然也离不开个人思考,但所幸先贤大德已经总结归纳出了很多种比较成型的价值观。比如儒家的价值观,三纲五常。这都是成品,就不用你DIY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倾向去领取你认可的一种价值观,也常常会被别人用各种方法硬塞给你一个。还是举我们儒家的例子,王朝时代儒家思想是正统,所以小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仁义礼智信”这种儒家价值观。你若想学道家思想,对不起,等你长大了自己学去。一个人有了价值观,就能够用它来指导规划你的人生,就能够对是非对错作出评判和选择。
我年轻时觉得价值观这个词挺政治化的,所以比较抵触。第一次对这个词有印象是高一时学《青少年修养》,昏头昏脑地背三观定义,以至于我至今也不知道那本书讲的是什么。并在此后很多年中,都很反感价值观这个词,因为它总让我联想起高中时可怕的政治课。直到有一天,我在反思为什么我如此穷困潦倒时,我与这个词才再次美丽邂逅。怀着与价值观破镜重圆的喜悦,眼含热泪俯瞰芸芸众生,我的脑海之中突然明灯闪亮,我郑重决定,必须重估一切价值!
好吧,我不是尼采,也没疯。

价值观说起来特别简单,就是你心中的一个标尺,来明确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价值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等等吧。一种价值观应该是取向明确的,逻辑完整的,不应该出现自相矛盾、模糊不清、断裂和虚无的情况。比如你是儒家弟子,你就该信奉三纲五常。你不能因为位高权重就想当皇帝,也不能因为父母贫病就不孝顺赡养,因为你心中的价值观在塑造你。但人生是很复杂的,多么清晰完整的价值观与众生的生命实践结合都会碰到无法自洽的矛盾,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困境”。就像你在当今社会还要提倡“君为臣纲”,就显然不合适了。这时我们就要借鉴或引进其他的价值观来解决问题,同时也修补原有价值观的漏洞。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这样一个价值观互相弥补、争夺、替代的过程。正如我们儒家思想,若不接受现代文明发展成果的改造,就会与时代格格不入,沦为陈腐的国粹。
我之所以唠叨这种本该中学生思考的命题,是因为我在很多中国人的身上看到了价值观的隐忧。黑手老莫说过,中国人唯一的价值观就是成功。除了功利,他们的内心没有任何敬畏,而且他们还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之中,将唯功利主义当成理所应得的选择,甚至混同于正义公理。当然啦,执政党目光如炬,早已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有了正统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笼。至于效果,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需要一个时间,也许要几十年。
由于我话痨的毛病,爱对各种时事乱发议论,所以总有人问我南海问题、萨德问题、赵薇问题、小英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热点,好像我是一只时事观察家。事实上,对于各种热点问题,我们掌握的资料差不多,我没有任何“深喉”给我透露小道消息,中南海在可预知的一段时间内估计也不会调我去做顾问,而且关键一点是,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再简单不过了,虽然有中国局域网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等障碍,但只要拿你价值观的标尺一卡,答案就出来了。可令人悲哀的是,舆论场中的真实情形与我的乐观猜想相去甚远。很多人连基本的辨别和判断能力都付之阙如。正如我说的那样,除了功利主义以及功利主义所衍生出的丛林法则,他们面对公共事件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念是野蛮的、错乱的、扭曲的、破碎的,对基本的人类文明价值体系毫无尊重。
比如抵制美货,他们所依恃的是“爱国主义”,这也是一种价值观,但他们对政府持有天量美债的现实不闻不问,却要去砸苹果店,去扰乱肯德基正常经营,严重侵犯他人自由。他们的言行所表现出的各种混乱暴露出他们根本没有一个健全的文明的价值观。这样说吧,如果一个主义、一个价值观,可以任意侵犯他人自由权利,那么它就是邪恶的,必须被摒弃的。这是所有价值观的底线。你可以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爱国主义,但你的价值观必须在底线之上。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而我们看到,这个简单的道理,却被大面积地无视。
再比如赵薇事件。大陆启用台湾演员是有限制的,赵薇选的戴立忍并未在爱国急先锋广电总局的黑名单上,所以赵薇才敢用戴立忍。从民间有声音质疑制片方选角,到团中央加入质问,到制片方更换主演,到网上疯传赵薇如何用资本控制舆论,作为电影审查的官方广电总局始终事不关己地保持沉默,以至于有人奴性大发,骂求广电总局出手干预。团中央微博被删也是如此,正主还没激动,屁民的朋友圈却震动了。玩过微博的都知道被删是家常便饭,没玩过微博的也知道中国网上发言的规矩,凭什么我们的微博可以随便被删,团中央的微博被删一条就让你们大惊小怪?这种可笑的双重标准还被很多人理直气壮地举过头顶,他们对自己的发言权没兴趣,却拼命维护官媒的发言权,他们对自己的审美权利没兴趣,一心邀请政府来干涉自己的审美权。我懒得细说来龙去脉,也无意为赵薇澄清,我只是好奇,是什么样的价值观促使他们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利,去依附官方的裁决,而这个官方,还是经常被他们骂的。

既然你没有“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思考习惯,又对自己的价值观缺乏自觉,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具有底线意义的价值观,普世价值。有趣的是,普世的涵义就是不具有广泛争议,可在中国,官方从没有正面肯定过普世价值,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至少在字面上看起来很普世,但依旧有很多正统意识形态的理论家都矢口否认这世界存在普世价值。官方这种暧昧的态度的奥妙在哪里呢?在于解释权。普世价值的核心内容就是民主、自由、法治,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括民主、自由、法治。但怎么解释这几个词,就大有学问了。就像朝鲜也叫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它民主吗?儒家道统的话语权最后落在皇帝手上,他想怎么解释儒家价值都行,儒家子弟只能眼睁睁看着。难道谁敢站出来说,哎,你解释错了。因此尼采可以狂妄地宣称“重估一切价值”,不是说尼采多牛逼,而是官方允许你重估,你自己估去呗。我要说“重估一切价值”大约就算僭越了,弄不好算反动。
普世价值不是一种可以选择的价值观,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文明社会必须遵守的秩序,更重要的是,它的解释权不在任何强权手中,而是历代先贤大德关于文明社会的思考总结,并经历无数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念。这意味着,你若承认它的存在,就必须要遵行它。一个政权不可以承认它又拒绝它,就像哪个政权也不好意思公开说拒绝民主一样。而且,你还没有解释权,想鱼目混珠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有人绞尽脑汁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他们甚至都提到非洲部落文明了。比如警告帝国主义不许用虚伪的西方文明干涉人家部落的内政,人家愿意施行割礼那是人家的自由,普世价值在非洲部落不适用,所以不存在什么普世价值。
全世界都惊呆了。
普世价值约等于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人”,什么自由、民主、法治这些观念和措施,什么民族、国家、社会这些体制和形式,都是为了保障“人”这个核心,人的生命、自由、安全、尊严等等权利。在现代文明中,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任何貌似巨大的价值诉求都要向人俯首称臣,哪怕它们以国家、民族、党派为名。所以普世价值是个好东西,所有抗拒普世价值的说辞,无论听起来多么高尚多么华丽,都是为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目的的谎言。一旦你在内心建立普世价值观,你就很容易在各种观念迷雾和价值陷阱中明辨是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