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来一打美式大片里的战争英雄
2016/8/1 12:10:24 会飞的王动

     请点击上方蓝色字“止于至善”关注公众号......................................................

    

     美剧《兄弟连》结尾处,剧中第一主角的原型理查德.温斯特出镜回忆那场战争。已是耄耋之年的他说:“(孙女问)爷爷你是英雄吗,我说我不是,但我和英雄们一起战斗。”说到这里,老温斯特眼中噙泪,鼻翼嘴角微微颤抖。

     我刷过几次《兄弟连》,每次看到这里都会热泪盈眶。

     《兄弟连》每集的开始或末尾处,都有101空降师E连幸存老兵的讲述,这给《兄弟连》增加了几分英雄史诗的色彩。但这些老兵们说的并不都是英雄式的闪亮语言:“我只想活下来。”“当你看到你的战友死去,你会感觉无力回天......我当时我忍住了,可后来的人生却面临很大的困难,因为这些事会不断的重现在你眼前,忘也忘不掉。”“他们问谁愿意参加空降师?就是从飞机上往下跳然后参加战斗。我们说去死吧。没有一个人举手。可有人说伞兵每个月可以多拿50元薪水,那就是100元啦。(举手)”

    

     《兄弟连》是公认最伟大的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它之所以伟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战争所激发出的英雄主义做了真诚的洋溢着人性光辉的刻画。简单地说,它宣扬了英雄主义,但表现得极为真实。《兄弟连》中,正义方的美军不尽是正面造型,有躲在战壕里吓得惊慌失措的,有来战场上镀金胡乱指挥的,有枪杀战俘的,有从尸体上撸手表的,有每到一处就四处抢夺战利品的,但就是这样一群有着各种毛病的角色,构成了影像史上最成功的军人英雄群像。这就是美式主旋律宣传的厉害之处。它不夸大、扭曲或背离人性,呈现出来的英雄形象是真实可感的,表现出的榜样高度是触手可及的,所以它更有感染力,更有号召力。无论你是不是美国人,哪怕你是日本人、德国人,或者阿拉伯人,你都会为此而感动。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性中有软弱、卑微和丑陋,也有正义、善良和美好。罗素说,参差多态是美的本源。敢于直面人性中的弱点,人性之美才更可宝贵,才不会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反观我们影视作品中对军人形象的塑造,就极少有负面的表现。我们的战士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正直、刚毅、勇敢,从不害怕战争,从不畏惧死亡。这种“超人”形象不敢说毫无审美价值,但很难触动灵魂,且极易引发人们对其真实性的怀疑。艺术可以高于生活,但绝不该违背常识。这几年网上有人对某些英雄形象提出质疑,也是这个原因。

    

     小时看《高山下的花环》,对其中一个人物印象深刻,排长靳开来。与本国的一般军人英雄形象不同,靳开来平时吊儿郎当,爱发牢骚说怪话,经常对上级命令表示不满。临上战场时,他被提升为副连长,他自嘲道:“给了我一个送命的官。”这应该是是国产影视剧中正面军人形象说过的最“不讲政治”的话了。结果他真的牺牲了,为战士砍甘蔗解渴时踩了敌方的地雷。最悲哀的是,因为不是在战斗中牺牲,他竟然未被追认烈士,也没有军功章。现在回想起来,这部三十年前的作品,居然能塑造出这么丰满动人的形象,实在是难能可贵。记得当时对这个人物形象就颇有争议。靳开来这个形象大约成了国产军人英雄形象的一个底线。此后国产影视剧中,有缺点的英雄军人形象比如石光荣、李云龙都在底线之上,而且他们不是靳开来这种低阶官兵,而是战功赫赫的将校军官,所谓缺点更像为了“接地气”的做作。即便如此,石光荣、李云龙形象的成功,也有赖于他们的小缺点。可见人们对“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已经多么审美疲劳了。

     我们对军人形象的宣传确实存在着这种一面光的问题,这与我们对现实的观察和认识是有一定背离的。军队是锻炼的熔炉,但过于夸大军队的塑造力量并不真实。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它可能会一时臣服于某种强力秩序,但未必会凝聚成永久的人格。更重要的是,对强力秩序的宣扬和崇敬往往暗藏着巨大的危机,就像对国家力量的迷信,从来都是强人政治诞生的温床。

    

     有一次,我在一个QQ群里闲聊,不知怎么说到军人,我说我不喜欢军人。我刚说到这句,天啦,好像有人给群里投了一个大红包一般,无数潜水的人冒出来围攻我。我心平气和地讲我的道理,但没人真在意我说了什么,他们只是用各种感叹句轰炸我,用各种假设置我于死地,我还真没想到我会死得那么花样翻新。有个伙计甚至要我留下联系方式找个地方单挑,吓得我赶紧落荒而走。后来人家告诉我,那是个退伍兵的群。——好吧。可是,即便在军人面前,我连不喜欢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吗?你可以不喜欢教师、医生、法官和什么公务员,为什么不能不喜欢军人?你可以说军人是和平的卫士,我也可以说军人是暴力的代表。而且讲真,我在很多人对军人形象的维护中,看到的并非对和平的热爱,而是对暴力的信任和崇拜。

     自从有了这次奇遇,我再不敢与人交流我对军人的“偏见”了。其实我说的不仅不是偏见,而且都是常识,不知为何却被钉上大逆不道的标签。比如很多人当兵只是为了谋生,并不是为了保家卫国;比如军人是靠我们纳税人的钱来供养的,他们的行为本该对人民负责;比如这些人民的子弟兵都是普通子弟,他们没有理由比我们更高尚,更值得尊敬。他们在各种危难场合的表现,只是纪律和规则的简单人格化,是非常扁平化的形象。我们不该向一种铁与血的秩序敬礼,而应该向有血有肉拥有完整人格的英雄致敬。

     毛说过,宣传这块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如今自然不必夸大敌我斗争,但必须要正视存在的问题。美国人的主旋律大片能感动全世界的人,为什么中国人却做不到?这首先不是技术问题吧,而是我们依靠审美介质传达的价值观不令人信服,用人话说就是,就是我们在人性刻画上远远不足。我总有个朴素的疑问,我们让英雄多一些普通人的特点,真的能破坏英雄的形象吗?还是我们的思维过于保守僵化了。说回军人,那是我们的子弟,军队锻炼他们,塑造他们,不是为了把他们变成什么特殊材料,而应该让他们变得人格更完整、更高贵。

    

     前一阵南方水灾,网上有很多赞美人民子弟兵的声音,本来我并没有多感动。直到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也在抗洪抢险。真是像那句歌词说的一样,“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我们为之感动,是因为他们都是孩子,都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我们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懂得他们的快乐和悲伤。我们感动是因为,也许他们未必有什么伟大的情怀,但至少,他们在做着伟大的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