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七夕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6/8/8 22:34:52 会飞的王动

     点击蓝色字“止于至善”关注我的公号..........................................................

     最开始是雷蒙德卡佛写了《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小说集,后来热爱跑步的村上春树也整出一本《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表示致敬,再后来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中贯穿全片的话剧,就是根据雷蒙德卡佛那本小说集改编的《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至此,对这个貌似自相矛盾句式标题的模仿已经泛滥到从“装逼”沦落成“二逼”。可我还是要坚持用一下,因为我一直没用过,而且据群众反映,用了都说好。

     我年轻时在某报打杂时写过一篇命题作文叫《保卫传统节日》,说了些传统节日如何受到洋节威胁啦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啦之类的废话。当时说这种废话是颇为时髦的,因为年轻人刚刚爱上过洋节,很多自以为是的有识之士吓得大声疾呼,只怕年青一代从此数典忘祖只认识吾友耶稣先生。现在看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某些砖家学者不定期的危言耸听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我们身边就有现成的例子,被美帝侵略霸占的日韩在全面西化之后,传统文化不仅没有丧失殆尽,相反更完整地存留下来了。优秀的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们不会因商业化或其他文化的入侵而消亡,如果真的消亡了,那只说明它本该消亡。正如我们的传统节日也不会为洋节替代,更丰富的文化浸染只会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内涵。这几天就不断有七夕的段子在轰炸朋友圈,这个在十几二十年前被忽略的传统节日,早已重新焕发光彩,所不同的是,如今的七夕的主题是爱情,传统的七夕主题是“乞巧”。

     但是,当年保护传统节日的号召也未必毫无意义,在官方意识形态甚至渗透到老百姓的节日文化中的大环境下,对传统文化的召唤有着普适的人文意义。如今说这个话似乎已经不好理解了,别忘了这个国家就在几十年前经历了怎样的文化空巢。传统节日的底裤都被扒掉了,对传统节日的期待退化成对饺子、粽子、月饼几种食品的期待,除此之外,一毛钱文化传统都欠奉。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节日的回归其实是人性的回归,在官方节日之外,终于又能过上人过的节日了。

     把节日还给人,我们用了太漫长的时间。节日是个什么东西呢?节日是古人用来祭神的日子。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鬼神节,主题都是对鬼神的祭拜和祈祷。比如这个据说最浪漫的七夕节,也是向天神祈求心灵手巧或美好姻缘。事实上,在古人眼里最浪漫的节日是上元节,因为只有在上元夜,古代深宅大院的小姐们才可以堂皇地假装看花灯上街速配。最出名的是辛弃疾老人家的艳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浪子柳永说得就更直白了:“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蒲松龄笔下的最美女性婴宁也是在上元夜碰到了王子服同学,就此被死缠烂打。相形之下,七夕就太无聊了。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说起来倒浪漫,到底是意淫,怎比得上满街寻情郎有趣呢。所以仅有七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自由。

     节日是庸常生活里的一个变态,是一个寻找欢乐或寻欢的借口。没有自由的时代,自由就是最大的节日礼物,有了自由,自由仍是最大的节日礼物,这种自由叫狂欢。

     这也是洋节曾经打动中国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洋节最初当然也是神鬼节,但随着洋大人的文明发展,人性内容渐渐占据主导,并涌现出父亲节、母亲节、愚人节、情人节之类的属于人的节日。我们几千年文明之邦在对人性的关注上还真就落后于蛮夷番邦,洋节的这种鲜明的人情味,赋予了节日更多的解放灵魂的理由,情人节啊,听听名字就让人有点小激动,对爱情公然的宣扬和赞美,怎么会不受年轻人的追捧呢?元宵节送花未尝不可,但总觉得有种用刀叉吃锅包肉的感觉。这个社会的进步,打开了人们被禁锢的思想,唤醒了人性中更丰富的内容。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更多了。我们虽然热爱中国传统节日的一贯主题“团圆”,但也许还需要一点别的什么,比如情人节的一朵玫瑰。更重要的一点是,拿来主义之下的洋节,所有不相干的仪式感和规矩都被剥离,只留下了符合中国特色的有益部分。你未必敢在春节跑出去胡闹吧,你要在家陪着无聊的长辈们,传统节日有很郑重的一面,但你可以一边开着耶稣的玩笑一边把圣诞节当成狂欢的日子。每到圣诞节都有人嚷着上山砍圣诞树,相信我,他们连天主教和新教都分不清。

     现在还有人叫嚣着抵制洋节吗?节日中游戏的内容被持续放大,大家只是玩玩而已,谁认真就输了。

     这种游戏的、寻欢的、享乐的态度催生了网络节日。洋节早就OUT了,网络节日正当红。如今网节多到数不清,节日来历也匪夷所思,比如包含四个1的11月11日就是光棍节,而5.20因数字谐音就成了情人节(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何不是5.21),那3月7日的女生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3月7日的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女生成了妇女。商家免不了推波助澜,并为网节大造影响,但重要的是,商家也做不了主,他们只是想多打几瓶酱油而已。

     从官方节日到传统节日,再到洋节,再到网络节日,我们看到了怎样的蜕变轨迹?节日走下神坛还不够,还要卸去正装和脸谱,直到被寻常百姓领养,变成一只可以任意亵玩的宠物。当然可以有人对网络节日不以为然,认为仅仅是年轻人的瞎胡闹。但究其本质,网节可以看做是一种自我存在感的宣告,是对官方把持节日命名权的反抗,是个人自由意志无伤的小花火。矫揉造作的余秋雨同学说过一句有趣的话:我之所以不喜欢过节,是因为我不想被别人规定我哪天应该开心。

     节日是一个合谋,但别忘了,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