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中国人的仪式感?
2016/9/4 15:11:25 会飞的王动

     请点击蓝色小字“止于至善”,关注我的公众号。.....................................................

    

     近日郭德纲在微博晒出德云社家谱,高调清理门户,家谱白纸黑字写到“另有曾用云字艺名者二人,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似此寡廉鲜耻令人发指,为警效尤,夺回艺名逐出师门”云云。并有新入门弟子欧弟跪地奉茶的照片。对此,网友评价不一。有支持的说“家有家规”,有反感的说郭德纲小人得志心胸狭窄。郭德纲为人如何,德云社恩怨故事,我没有兴趣,让我感兴趣的是颇有代表性的一种声音,即批郭德纲在德云社搞得这套清理门户、拜师奉茶之类的旧式规矩像黑社会,有人还翻出郭德纲率领德云社为师父侯耀文扫墓的图片,还有赵家班弟子为赵本山拜寿的图片,来证明他们确实像黑社会。

     但我想说的是,像黑社会,那就对了。

    

     所谓黑社会并非指一般烧杀抢掠的犯罪团伙,而多指那种有组织地控制和经营非法生意的社会黑暗势力,看过香港黑帮片的人都知道,黑社会团伙一般都自称为社团。他们也确实是名正言顺的社团组织,都有合法注册登记的。在这一点上,德云社和什么洪兴社、竹联帮、三合会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人家德云社做的是合法生意,脑洞开多大也不敢想象一群说相声的会贩卖毒品、组织卖淫吧,或者小岳岳出去收保护费?所以批德云社、赵家班像黑社会,无非是看不惯民间社团所奉行的那套旧式规矩、老派做法。拜师要摆香堂,敬祖师爷,要磕头奉茶;入社团要排辈分,改名字,尊家法,敬贺三节两寿。每次看德云社的演出,都能感受到那种浓重的旧式江湖文化氛围。“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郭德纲于谦代表德云社向所有衣食父母致敬......”别看郭德纲在电视上要抖机灵耍嘴皮子占便宜,一身天桥艺人的臭毛病,但在正式演出场合,他是非常重礼节守规矩的。从着装打扮,到言谈做派,德云社的气质里有一种失传已久的东西,这个东西用一个眼下流行的词说,就是仪式感。

     中国有几千年宗法制度传统,在向法治社会转型中,正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时期,即宗法社会的规矩意识已经丧失,而法治精神远未弘扬光大,整个社会普遍欠缺那种“有所敬畏”的内心仪式感。法治当然是社会治理的不二法门,但法治精神本质上也是一种仪式感,比如对程序正义的坚守,就是源于对仪式的信任。英国法庭上法官和律师要戴上假发以示庄严,美国法庭上证人要手按《圣经》发誓所言为真,这些仪式也许未必能约束每个人的内心,但能营造和宣扬一种庄重的正义感,让人信任和依赖法律。从某种角度上说,神存在于仪式之中,宗教存在于仪式之中,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也凭借仪式而彰显。仪式感是内心价值观对外在形式的认同和呼应,就是孔子所谓的“我爱其礼”,就是康德所谓的“内心的道德法则”,就是卢梭所谓的“铭记在公民心中的法律”。

    

     人类社会中,仪式无处不在。比如婚丧嫁娶,是我们最常参加的仪式,也是中国人非常注重的礼仪活动,可我们往往只能看到那种土洋结合似是而非的仪式,却无法体会到庄重的仪式感。是中国人内心缺乏对爱情的尊重、对死亡的敬畏吗?还是现在这种随意性很大的仪式不足以承载那些本该具有的灵魂感召。每次参加葬礼,看着一身便服的白事先生心不在焉地唠叨那些套话,我都会想到电影《红高梁》里的一个镜头:“我爷爷”用土制炸弹在高粱地里炸掉了鬼子的军车,“我奶奶”被鬼子机枪打死,这时天现日食,还是孩子的“我父亲”大声唱道:“娘,娘,你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你上西南,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狂风骤起,高粱摇曳,唢呐凄厉,灰头土脸的姜文赤膊站在黄土地中。这就是《红高粱》海报上的画面。这个画面所渲染的那种仪式感震撼人心,将中国人对生命对死亡对自然的最朴素的理解表现得极具审美冲击力。抛开影像语言的夸张不说,差不多的仪式,差不多的祷词,到了现实世界的葬礼中,为什么就完全变味了呢?

     仪式有着强大的精神约束力和灵魂感召力。当今世界上的宗教人口远远超出非宗教人口就足以说明问题。基督教的宗教改革之后,新教舍弃了天主教繁文缛节的礼仪,似乎更容易被人接受,但事实是,天主教信徒一直多于新教信众,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宁愿选择更多的仪式和规矩。而世界第二大宗教的伊斯兰教,更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严苛礼仪规范,比如一天五次的礼拜,对于不信教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堪忍受的,可全世界的穆斯林有13亿之多。一个自由主义者,可以轻易地指责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却不能否认仪式对灵魂的净化,对文明秩序的支撑。

    

     在美国电影中,常常有为阵亡官兵举行军葬的镜头。棺木覆盖国旗,牧师念诵祷词,仪仗队向天鸣枪,无论有没有官阶的士兵,军葬都是一样的仪式。这种仪式赋予军人的尊严感是显而易见的,并散发着强烈的铁血精神。面对这样的仪式,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油然而生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激情。再比如教堂婚礼上的誓词:“爱他、尊重他、忠诚于他,无论贫困、患病,无论顺境、逆境,直至死亡......”对着神灵说出誓言,要比买一枚88克拉的钻戒或在七星级宾馆摆婚宴意义重要得多,甚至不论你信不信神,那种仪式感都会在你心底留下烙印。仪式感说白了就是仪式给你的感动,这种感动渐渐化为你内心的凝华。遗憾的是,这个社会能让人心生感动的仪式并不常见,究其原因,也许是仪式的创立者和执行者并不真的尊重这种仪式吧。

     前国脚郝海东谈到中国足球时,多次提到中国的足球界普遍缺少仪式感,他所说的这个仪式感大约是指对某个事业的热爱和对行业规则的遵守。事实上在中国,又何止是足球界如此呢?我们常说国人缺乏规则意识,没有法治精神,好像忘了中国曾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本应该最讲究仪式感的。可现实恰恰相反,我们对各种仪式都抱着一种冷漠、怀疑、嘲笑、蔑视的态度,根本不为所动,或者因为这些仪式本身就缺乏一个有感召力的精神内核,或者因为我们奉行的价值观压根就拒绝灵魂救赎。正如这些年来,我们目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恢复和重建,但似乎总有一点貌合神离的缺憾。到底是谁拿走了我们的仪式感?

    

     如今大家都喜欢喝茶,当然不是喝大碗茶,而是喝功夫茶。功夫茶的妙处就在于仪式感。同样的铁观音,用井水和用山泉冲泡味道不一样吗?用便携过滤玻璃杯和用青花瓷盖碗冲泡味道不一样吗?我不太相信很多人能分辨出如此细微的口感。但你端坐在蒲团上,闻着若有若无的檀香,看着茶艺师用炭火烧沸疑似山泉水,翘着兰花指冲泡紫砂壶中的铁观音,然后你用两根手指轻轻捏起面前的牛眼小杯,你自然会品出不同的韵味。

     你喝的不是茶,是仪式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