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千人合唱,到底唱给谁听?
2016/12/21 5:27:05 会飞的王动
点击上方蓝色字“止于至善”,关注我的公众号
..........................
龙应台日前在港大的演讲出现一个小插曲,千名现场观众齐声合唱《我的祖国》。这事本来很寻常,龙应台的演讲题目就是《一首歌,一个时代》。这个题目若换成崔健去讲,没准全场会合唱《一无所有》。但由于龙应台著名自由派学者、台湾前“文化部长”的特殊身份,加之香港近年来与大陆颇有龃龉的微妙关系,再加上《我的祖国》这首歌鲜明的政治意味,三重因素的叠加让这个小插曲陡然变成一个可做多种解读的事件。特别经媒体带有倾向性的报道放大之后,引发了网友的普遍关注和众说纷纭。
我特意去网上看了这段视频。大约本人政治嗅觉比较迟钝,我是没看出什么深层的含义来。合唱的过程中,龙应台始终保持非常自然的笑容,并非媒体所谓的“谜之微笑”,甚至我觉得她有一点感动了。她提议为这个合唱鼓掌,随后陶醉道:“多好啊!”说实话,我都能体会到她所说的美好。我们的心灵本该为如此动人的歌声欢欣鼓舞。
看完视频去做饭,一路反复哼唱着这首歌。我发现这歌与很多歌曲有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人们往往愿意哼唱它前面个人领唱的主歌部分,而舍弃后面合唱的副歌部分。一般来说,歌曲都是副歌部分更具记忆性。这首歌与众不同的原因很简单:主歌部分的旋律和歌词都更优美。港大观众的合唱也只是唱了歌曲的前五句,当然,后面副歌部分音调比较高,普通人的即兴合唱基本难以为继。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年再没有像《我的祖国》这么好听好唱并流传广泛的“红歌”了呢?我们都会轻易想到的答案:现在的中国人有了更丰富更多样化的音乐选择,从前那种守着一个广播喇叭将一首歌听十年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新“红歌”的影响力自然就大大减弱了。我是在军队大院旁边长大的,小时候每到午饭和晚饭时间,军队大院的广播喇叭都会反复播放几首歌,有《我的祖国》《洪湖水浪打浪》《再见啊妈妈》《军港之夜》《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这些歌我现在都还会唱,实在听得烂熟于胸。这样说吧,如果港大听众合唱《血染的风采》,我都不会惊讶,似乎周润发在《监狱风云》中还唱过这首歌。
所以首先肯定《我的祖国》是一个水平一流的音乐作品,但即便没这么好,它也会因为成千上万遍的灌输深深刻入听者的脑海之中,随时可以勾起一代或几代人对逝去光阴的记忆和感怀。这与前几年央视办的《同一首歌》节目的火爆是一样的道理,谁还会把《妹妹找歌泪花流》和《好好爱我》当成多么优秀的歌曲吗?但它们确实曾经广为传唱。
细究起来,政治类歌曲的衰落与新时期这个社会人文主义的回归有着更为深刻的关系。随着意识形态束缚的逐渐放松,人的自然本性也会慢慢复苏还原。人们重新发现了亲情之伟大、爱情之美妙、友情之可贵,重新找回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这些活色生香的情感诉求原来就埋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于是反映与此相关的主题和内容的音乐类型越来越受到欢迎。乘虚而入的多元价值观一直在分化着从前整齐划一的人群,人们活得越来越像他自己了。而政治类歌曲所宣扬的整体意识与这种普遍的个人价值取向是相悖的。无论通过怎样的多媒体全方位视听轰炸,更年轻一代都不会再有合唱《我的祖国》的可能了,也许他们会合唱“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
或者从技术上说,用一首歌曲的体量为单一主题实现宏大叙事,原本就是极难的,难上加难的是摆脱前人创作的阴影,所有合适的切入角度和抒情手法已经统统被用过了。这就好像那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故事。话说李白去黄鹤楼游玩,本想随手涂鸦几行“到此一游”之类的诗句,结果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兀自吟咏了几遍,思想了几回,终于悻悻而去,还跑到凤凰台搞了个致敬体。
所以把“单一主题”“同样形式”“宏大叙事”“反复歌颂”这四大难点集齐,来搞超越前人的歌曲创作,纵然是李白复生,估计也得憋出酒疯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哪怕你不懂文学,也能看出这歌词写得多美,更何况还配上那么优美的旋律。若仅仅看这五句歌词,任谁也猜不到这是一首歌颂祖国的“大歌曲”,这恰恰是这首歌的高明之处,即选择个人角度切入宏大主题,更易于写出打动人心的歌词,更易于带入歌者和听众的真情实感,这和上来就唱“社会主义好”或“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真不是一个水平的创作——我无意贬低后两者,前文已经说了抒写这种大主题的难度。这首歌的主歌部分要比副歌部分更加动人,即在于这种接地气的个人视角的娓娓道来。“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想想那个几乎抹杀全部个性叙事的时代,这样的词句不啻于天籁之音。像我们在八十年代初听到邓丽君的歌一样,啊,歌词里居然有男有女,而且他们还不是要去“开辟新天地”,而只是在谈恋爱。那种启蒙堪称醍醐灌顶。
诚如龙应台所言,一首歌是一个时代集体情绪的忠实记录,比如《我的祖国》所记录的集体情绪应该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但这种集体情绪通过歌曲的方式映射在每个人的内心,则会化为更具体琐碎的私人感受,它们常常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远离歌曲本来的主题。我听到这首歌,只会想起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与其说港大的现场观众合唱几句是在抒发爱国情怀,我宁愿相信他们是在唱给曾经的自己。我更倾向于龙应台对此事的回应:“有时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罢了(看来她的确不熟悉这歌,应该是稻花)。”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在一个只有政治歌曲并习惯合唱的时代,我们很多人都在用同一首歌寄托着各不相同的个人情感。我们都曾是裹挟在宏大叙事中的走私者,躲藏在时代合唱团里的心灵独吟歌手。
倒是龙应台,从来都有一副大江大河的家国情怀,这种知识分子,为“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咏而感动,就太自然不过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